水分爆棚!盘点六大手表品牌,名气响亮却保值难,二手市场交易冷清

我们来盘点一下通常被认为在“水分”(这里理解为市场营销投入大、品牌溢价高、但实际制造成本相对不那么突出,且二手保值率较低)方面比较明显的六大手表品牌。需要强调的是,“水分”这个词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不同人对其定义可能不同。以下盘点主要基于品牌的市场定位、营销策略、以及相对较低的二手保值率这几个维度:
"盘点:名气高却难保值的六大手表品牌(高“水分”品牌)"
1. "劳力士 (Rolex)" "名气:" 行业标杆,顶级奢侈品,全球认知度最高。特别是 Submariner、Datejust 等经典型号,几乎是奢侈品的代名词。 "“水分”体现:" "营销与溢价:" 劳力士投入巨资进行营销,其品牌形象与身份象征意义远超手表本身的机械价值。高昂的定价包含了巨大的品牌溢价。 "保值率:" 虽然劳力士整体保值性尚可,但"并非所有型号都保值"。新款型号的保值率可能并不像一些顶级机械表那样坚挺,特别是对于一些花哨或非经典的设计。而且,过高的市场热度也意味着其二手价格波动可能较大,短期内卖出未必能收回全部成本。顶级的古董型号保值性极佳,但这并非普遍现象。 "二手市场

相关内容:

水分最大的六大手表品牌盘点,名气高却难保值,二手市场冷清

“买名表稳赚不赔”,这种说法你信过吗?

有多少人还记得,前两年身边有人一块劳力士戴两年还能原价卖出去,于是就以为所有“十大名表”都能当理财产品。

实际情况可不只打脸一两下——2025年,超过九成的高级腕表二手价都低于专柜公价,榜单上的江诗丹顿、宝玑这些老牌子,居然成了“二手市场弃子”,名气再大也没人愿意接盘。

真相就是这样,买表如果只看品牌名气,亏钱比踏空还扎心。

名表不是谁都能保值,水分大的牌子远比你想象得多。

看到这些榜单,最先冲击我的其实是江诗丹顿的“榜一水分王”身份。

明明综合排名第一,二手价却一跌再跌,纵横四海还能撑个场面,其他系列几乎没人要。

传承系列太老气,纵横四海又学皇家橡树,没自己的符号,镶钻款多到让人眼花缭乱,结果二手市场一片冷清,这种“虚胖”真的比表盘上的钻还尴尬。

再说宝玑和宝珀,技术上确实牛,陀飞轮、五十㖊这些听起来很硬核,可惜二手市场从不按技术打分。

宝玑陀飞轮公价动辄几十万,二手直接腰斩到只剩三分之一。

宝珀五十㖊其实比劳力士水鬼还早,营销却跟不上,懂表的人喜欢,但转手速度慢得让人抓狂。

技术不转化为市场认知,最后只能自己欣赏,想靠它们保值简直是“自嗨”玩法。

欧米茄、万国、积家这些牌子也被不少人误解过。

海马、葡萄牙、飞行员,大众认知度高,但要卖的时候才发现流通性太差。

欧米茄二手价能接近原价已经算不错了,可没哪个系列能长期保值。

万国飞行员设计几十年没变,二手市场流通速度比劳力士慢了一大截。

积家大师系列做工扎实,样子太传统,典当行甚至不愿收。

其实问题很简单,爆款太少,流通需求不强,只剩下“品牌名气”,保值全靠想象力。

反过来看能保值的品牌,逻辑就很直接。

劳力士、百达翡丽、爱彼、朗格这四个,靠的不是虚名而是真流通。

像劳力士,钢壳GMT和迪通拿熊猫迪这种爆款,二手能比公价贵一两万,蚝式恒动现在也涨到正值,买了根本不用担心砸手里。

百达翡丽手雷、鹦鹉螺,二手价比专柜高出一半,Cubitus系列刚出时溢价翻倍但还是被市场快速修正,能保值的都是那些真正有“市场共识”的款。

爱彼靠皇家橡树撑着,不是每个系列都能保值,只有爆款能流通。

朗格那更直接,Odysseus系列算是德系表里的独苗,其他款式跌得比跳水还快。

其实买表到底要怎么避坑?

钢壳热门款永远比镶钻贵金属靠谱。

卡地亚蓝气球镶钻款公价五万,二手只剩一点八万,镶钻溢价全是虚的。

无论多大的牌子,核心款才是命脉,像劳力士的GMT、百达翡丽的鹦鹉螺和手雷,爱彼的皇家橡树、朗格的Odysseus,离开这些系列,剩下的就是“凑数”而已。

还有一点很关键,千万别迷信那些刚上市的短期炒作款。

百达翡丽Cubitus刚出来时溢价翻倍,2025年已经开始下滑,只有经得起三年以上检验的款,才算真・抗跌。

保值这东西,说到底是“市场共识”,不是品牌历史。

宝玑、江诗丹顿确实有百年底蕴,但没有爆款撑场,流通性跟不上,二手市场谁都不买账。

劳力士、百达翡丽靠的是稀缺性、实用性、圈层认知这些硬通货,才真的能卖得出去。

说白了,买表别光看“十大名表”排名,谁戴得住、谁能快转手、谁有人抢,才是真正的抗跌。

买块表,还是得认清“名气”跟“流通性”之间的差距,别让水分埋了自己的钱包。

二手市场一眼看穿名气的虚胖,这才是最现实的答案。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HIS时尚网,引领前沿时尚生活。传递最新时尚资讯,解读潮流美妆趋势,剖析奢品选购指南,引领前沿生活方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