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信息。
这段话描述了一个令人惊讶且看似矛盾的情况:一位投资百万加盟霸王茶姬的商家,月入高达40万,但“月入剩40万”的说法暗示了巨大的成本支出,最终让他感到“哭诉”,并且7000家门店的存在成为“烦恼”。
以下是几个关键点和可能的解读:
1. "“投资百万开店”": 这指的是开设一家霸王茶姬加盟店所需的初始投资,包括租金、装修、设备、首批原材料、加盟费、保证金等。
2. "“月入剩40万”": 这是最核心的矛盾点。通常我们会认为月入40万(扣除成本后)是非常成功的。然而,结合后面的“哭诉”和“烦恼”,这40万很可能不是净利润,而是"毛利润"或"营业额"。
"可能性一:极高的毛利润,但成本同样惊人。" 即使毛利润很高,支付给品牌方的"加盟费、管理费、 royalties(分成)"等可能非常高昂。这些费用可能直接从毛利润中扣除后,剩下的净利润远低于40万,甚至可能亏损。
"可能性二:统计口径问题或误解。" 报道可能将营业额误写为利润,或者利润计算方式特殊。
"可能性三:极低毛利率。" 如果产品定价不高,但运营成本(尤其是租金、人力
相关内容:
“7000家店,却越开越慌。

”

一位广州加盟商把账本甩在桌上:去年月销55万,今年掉到40万出头,房租人工一分没少,利润被啃得只剩骨头。
隔壁瑞幸的“轻轻茉莉”8亿张优惠券像雪片,爷爷不泡茶从1000家冲到1500家,速度堪比高铁。
霸王茶姬的“伯牙绝弦”再香,也扛不住十面埋伏。
慌的不止他。
总部Q3财报刚出来:营收增速只回升了3.7个点,净利润还在往下掉。
同店销售六连降,从55万一路滑到40万,像坐滑梯,刹都刹不住。
规模狂奔的副作用终于反噬——店多了,单店却瘦了。
怎么破?
老板连夜飞吉隆坡。
马来西亚旗舰店开张那天,门口排队拐了三条街,一天干掉3000杯,直接把本地网红茶打到怀疑人生。
中东金主当场拍板:迪拜20家店,2025年前全落地。
越南更夸张,50家店像下饺子,单月增速吊打国内。
海外营收占比从5%跳到8%,别小看这3个点,在国内红海里够救半条命。
产品端也开始“拆墙”。

八月悄悄上线“伯牙绝弦2.0”,冷萃8小时,香气蹿到鼻腔比老款多两秒,测试门店销量直接+28%。
更狠的是把手伸进咖啡圈,跟云南咖啡庄园勾搭,茶咖系列在上海杭州试水,一杯里同时喝到普洱香和咖啡醇,把“选择困难症”按在地上摩擦。
研发预算直接翻倍,120%的涨幅,业内直呼“疯了”。
后台系统也没闲着。
AI点餐把等杯时间从15分钟砍到9分钟,社畜午休都能多喘两口气;供应链塞进算法模型,原料周转快25%,仓库里鲜叶停留时间缩短一天,茶香多锁3%。
会员系统接支付宝国际版,海外用户嗖地涨65%,留学生边刷边哭:终于不用找代购。
可别以为就此高枕无忧。
蜜雪冰城万店毛利率35%,走量不心疼;霸王茶姬55%毛利虽高,却像穿高跟鞋跑步——优雅但脚疼。
价格战?
加盟商先怂:房租、人工、原料三座大山,再降就真给房东打工。
于是总部一边给数字化“续命”,一边筹备子品牌,准备用多矩阵打群架,高端低端全包圆。
业内人一句话点破:新茶饮从“跑马圈地”进入“精耕细作”,增速只剩15%,洗牌期谁掉链子谁出局。
霸王茶姬想活成“国风茶”标签里的长红,得在万店之前先把单店喂饱,把海外当新血包,把茶咖玩成第二增长曲线。
否则,7000家店只是7000个窟窿,风一吹就透心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