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从抖音爆火的“小熊管乐(lè)大会”事件,分析一下小熊电器品牌战略的跃升。
“小熊管乐大会”在抖音上迅速走红,并非偶然。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小熊电器近年来在品牌战略上发生的深刻变化和显著跃升。
"一、 从产品驱动到品牌驱动:"
"早期小熊:" 小熊电器早期以IP联名、可爱外观和低价策略迅速占领市场,属于典型的“产品驱动”模式。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制造出符合年轻人口味、具有话题性的小家电产品。
"“管乐大会”体现:" 这次事件标志着小熊电器开始向“品牌驱动”转型。它不再仅仅满足于销售产品,而是通过创造独特的品牌体验和情感连接,来提升品牌价值和用户粘性。“管乐大会”将原本的“产品”概念(小熊电暖器)与“音乐”文化相结合,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具有娱乐性和社交性的品牌事件。
"二、 从年轻群体到泛年轻群体:"
"早期小熊:" 目标用户主要集中在追求可爱、新奇、性价比的年轻女性群体。
"“管乐大会”体现:" “管乐”本身具有更强的普适性和包容性,虽然活动以学生为主,但其形式和话题更容易引发更广泛年龄层的共鸣。通过音乐这一共通的语言
相关内容:
抖音直播4300万曝光、156万观看、最高在线10万:小熊是怎么把“卖家电”变成一场全民快乐经济学?
抖音那天的直播,我没想到会笑出声。

说实话,看到“管乐”在镜头前把绞肉机当成孝心工具,把迷你电饭煲当成拍戏后立刻吃到热饭的治愈按钮,我突然意识到,消费决策正在被情绪接管。
奥维云网的那份调研早就提醒过我们:超过八成的新女性愿意为情感共鸣付出溢价。
小熊这次没靠参数打擂台,而是把情绪包装成产品的第一性能,结果数据和弹幕都说明了它的玩法奏效。

首先从营销层面看,小熊把“主题+人设”当作预热锚点,刻意弱化“卖货”语境,把快乐和日常痛点做连接。
这不是简单请个流量来带货那么直白;这是把真实用户(比如管乐本人)和产品场景绑在一起,让人看到的是“和我生活近”的镜头。
我有个朋友小李,平时不怎么看直播,但看到有人表演用小家电解决加班饥饿时的窘境,瞬间就进了购物车——这就是情感交付的力量。

其次在产品层面,小熊做了场景化重构:绞肉机不再是参数堆砌的工具,而是“周末包饺子的效率大师”;养生壶也不只是煮汤器,而是职场人的短暂疗愈站。
再者我同事张姐用过他们的煮蛋器后,早上多了十分钟的从容,她反复说的那句“我的早餐终于有了尊严”就是品牌记忆点。
把功能和情绪绑在一起,消费者不再买参数,他们买的是被设计好的生活节奏和小确幸。

再者在渠道打法上,小熊不是把抖音当成单纯交易通道,而是把平台生态当作完整的认知场——从内容场引流到用户场沉淀,再到生意场转化,这三段并非简单相加,而是能互相放大。
直播切片、二次创作、表情包和话题挑战成了持续的内容供给。
我看到不少二次创作把“包饺子”片段做成短剧,跨平台去往微博和小红书,裂变式传播比单靠折扣更持久。

更重要的是,这一波操作不是偶然。
小熊的战略从品类扩张到场景覆盖再到情感绑定,是有逻辑的长期布局。
2006年从酸奶机起家,到现在覆盖上百类产品,这为他们把“生活方式”做成系统化产品矩阵提供了基础。

2025财年上半年营收25.35亿元(同比+18.94%),归母净利润2.05亿元(同比+27.32%)并不是噱头,而是情绪化品牌策略带来的商业回报。
说到可复制性,这里有几个可操作的方向,供同行参考。
先别急着拼参数,先去找能把产品当生活节点的人;用小故事替代功能演示,把痛点—产品—情绪串成一条故事线;别只盯着直播当天,提前制造可拆解、可再创作的片段,让用户成为二次传播者;最后线下仍有价值,把内容触点延伸到白领通勤场景,会让品牌认知更稳固。

反正我是这么觉得,情绪是比价格更难被复制的壁垒。
当然,这种打法也会遇到问题:如果情绪包装过度,用户会感到被“套路”;如果内容创作缺乏真实触点,裂变只会是昙花一现。
因此品牌在追求情绪化时,必须把“真实性”放在首位,让场景和人物足够生活化,才能把单次热度转化为长期心智。
最后我想问,你家里哪个小家电最像一个会说话的“生活伙伴”?它最想对你说什么?
ARC-TMS-007-CL2-250907.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