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潮南区两英镇,助力麻叶产业迈向品牌化发展新篇章

关于汕头市潮南区两英镇推动麻叶产业化、品牌化的构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推进:
"一、 项目背景与意义"
"资源优势:" 两英镇可能拥有种植麻叶的传统和一定的资源基础。麻叶作为一种常见的蔬菜或植物,具有一定的市场潜力。 "产业升级需求:" 传统的麻叶种植模式可能较为分散、粗放,附加值低。推动产业化和品牌化是提升农产品价值、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市场需求:" 随着消费升级,市场对绿色、有机、有特色的农产品需求增加,品牌化有助于满足这一需求。 "区域发展:" 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可以提升两英镇乃至潮南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 产业化推动策略"
1. "标准化种植:" "制定生产标准:" 制定麻叶的种植技术规程、农药化肥使用规范、采收标准等,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 "推广优良品种:" 引进或培育高产、优质、抗病的麻叶品种。 "建立示范基地:" 建设标准化麻叶种植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农户。 "技术培训:" 加强对农户的技术培训,提高种植水平和管理能力。
2. "规模化生产:" "土地流转:"

相关内容:

“终于到手了,拿在手上沉甸甸的感觉真好!”不久前,汕头市潮南区两英镇禾皋村干部领到了麻叶“食品生产许可证”,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地处大南山北麓的禾皋村,光照充足、热量充沛,喜光耐湿热的麻叶是该村的特色农作物,也是潮南区“两英麻叶”的主产地。

今年,两英镇抢抓“百千万工程”机遇,写好“土特产”文章,加速推进该项目建成,让现代农业产业的“钱”景逐渐走进现实。

特色产品迈向特色产业

曾几何时,禾皋村出产的麻叶不仅畅销粤东各地,还是珠三角酒楼、潮菜馆、大排档的席上佳肴。

陈锡溪是禾皋村麻叶的种植“老手”,今年75岁。他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初,带头栽种出可食用的菜用黄麻叶,首次收成后便扩大种植,越来越多农户参与进来,禾皋村麻叶田也越来越多,村里每天早上几万斤麻叶上市是常有之事。

“我们虽然累点、多忙一些,但投入不大,收益还可以,比较适合我们老年人在家种植。”陈锡溪这样盘算着。

黄麻作为传统产业,农户充分掌握其种植技术,虽然收益不是很高,但对于常年在家的老百姓而言,不失为务农的最佳选择。但由于经营分散、种植群体趋向老龄化,禾皋村麻叶种植逐年减产滑坡。

喜光耐湿热的麻叶是禾皋村的特色农作物。图为禾皋麻叶种植基地。

“老人干不动,年轻人不愿意干,禾皋村麻叶出现断层,加上外镇专人收购时压价,导致种植麻叶的人越来越少。”陈锡溪摇了摇头。

这一现状,禾皋村党委书记陈镇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说:“推动麻叶产业化、品牌化发展一直是村委干部们想干的大事,也是大势所趋。”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

深圳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与禾皋村共同谋划麻叶种植加工基地项目建设,打造100亩麻叶种植基地和专业加工生产线及冷藏设备一体化工厂。

乘着“百千万工程”的东风,在镇、村和工作队的努力下,禾皋村麻叶种植加工基地项目应运而生,禾皋村麻叶产业锚定了产品加工、提高附加值的出路。

季节性食品成为预制菜品

禾皋村麻叶种植加工基地占地100亩,其中70亩种植优质麻叶,30亩开展温室大棚种植,并配套建设深水井、蓄水池、排溉渠、泵水站等设施。此外还建设麻叶专业加工生产线及冷藏设备一体化工厂,将采用“企业+经联社+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带动农民增收。

汕头市万禾绿色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就是由禾皋村经联社注册的企业,成立于今年2月28日,由村委副书记陈钦光担任法人代表,村委副主任曾林洪担任监事。

“麻叶种植基地要走产业化、品牌化新路,成立公司是必要的。”曾林洪说,他计划将现代科技、生产方式、经营理念和先进要素导入公司管理,通过一定经济合同契约的形式,把农户连接起来,实现联农带农富农。

10月25日,麻叶专业标准加工厂建成。

“工厂虽小,却五脏俱全,配备速冻库、实验室、生产线、无尘内包车间。”工作队队员郑洪育指着一台加工设备说,这是在山东定制的、粤东地区首台麻叶一体化加工设备,集清洗、漂烫、冷却、脱水等功能于一体,可以把麻叶加工成预制产品,推动禾皋麻叶产业步入预制菜赛道。

麻叶一体化加工设备集清洗、漂烫、冷却、脱水等功能于一体,可以把麻叶加工成预制产品。

11月2日,万禾绿色生态农业顺利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意味着可以正式从事麻叶食品生产加工了。

郑洪育相信,不久之后,企业下订单,农户只需“接单”种植,这样的种植模式不仅省心省力,打破麻叶只在夏季食用的天然规律,更让农民吃上了“定心丸”。

南方+记者 张伟炜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作者】 张伟炜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HIS时尚网,引领前沿时尚生活。传递最新时尚资讯,解读潮流美妆趋势,剖析奢品选购指南,引领前沿生活方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