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命大乌苏”这个称号,源于它曾经极高的销量(年销10亿瓶)和独特的口感(高糖、微醺),以及一些关于其酒精含量和健康风险的讨论。它一度是年轻人的流行饮品,尤其是在夜店和聚会场合。然而,近年来它的声量和销量确实出现了明显下滑,甚至可以说“凉”了。消费者不再像以前那样买账,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 "健康意识觉醒与“健康消费”趋势兴起:"
"高糖负担:" 大乌苏含有较高的糖分,长期饮用不利于健康。随着公众健康知识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关注糖分摄入,减少高糖饮料的消费成为趋势。
"“微醺”并非必需:" 过去年轻人追求刺激和新奇体验,“微醺”被看作是社交润滑剂。但现在,更多人开始意识到过度饮酒(即使是“微醺”)的危害,倾向于选择更健康的放松方式,或者干脆不饮酒。
"“功能性饮料”的替代:" 市场上出现了更多强调健康益处(如补充维生素、电解质、益生菌等)的饮品,吸引了关注健康的消费者。
2. "市场竞争加剧与产品创新:"
"同类产品涌现:" 大乌苏的成功吸引了大量模仿者和竞争对手,市场上出现了很多类似的预调鸡尾酒、果味酒、低度酒
相关内容:
几年前,烧烤摊上最火的不是小龙虾,而是那个 620ml 的大绿瓶 —— 乌苏啤酒。年轻人举着它拍照发朋友圈,江湖流传着 “三瓶放倒壮汉” 的传说,甚至有人开玩笑说:“没喝过乌苏,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混过夜宵圈。”然而如今,曾经的 “夺命大乌苏” 却在货架上积灰,这个啤酒界的网红神话,究竟是怎么崩盘的?
从新疆小厂到网红顶流
1986 年,乌苏啤酒在新疆乌苏县建厂时,谁也没想到这个边陲小城的酒厂会成为全国网红。早期的乌苏只是新疆本地品牌,直到 2006 年收购新疆啤酒集团,才勉强在疆内站稳脚跟。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 2016 年 —— 嘉士伯全资收购乌苏,一场 “得年轻人者得天下” 的战役正式打响。



年轻人为何为乌苏疯狂?
乌苏的爆红,本质上是精准踩中了年轻人的消费心理。首先是 “大容量 + 高酒精度” 带来的社交仪式感。在夜宵场景中,620ml 的大绿瓶往桌上一放,自带 “豪横” 属性。朋友聚会时,“你能喝几瓶乌苏” 成了酒量的试金石,喝得越多越有面子。这种 “挑战欲” 让乌苏成为烧烤摊的 “硬通货”。这种社交货币属性,让乌苏在年轻人中迅速扩散。


从巅峰到谷底
嘉士伯收购后,为了降低成本,乌苏的生产从新疆扩展到江苏、四川等地,原料从天山雪水变成工业过滤水,麦芽用量减少,大米、淀粉等辅料增加。
中国酒业协会检测显示,2021 年乌苏原麦汁浓度降至 8.6°P,接近普通工业啤酒水平。消费者吐槽:“现在的乌苏像兑了水的马尿,喝三瓶都不上头。” 更讽刺的是,其酒精度 4.0% 甚至低于百威的 4.5%,“夺命” 成了营销噱头。

乌苏的定价策略堪称 “自杀式操作”。在新疆本地售价 8 元,东部沿海城市高达 12 元,而同容量的雪花、青岛仅 4-5 元,进口百威、喜力也不过 7-8 元。当年轻人的消费越来越看重性价比,乌苏的高价就成了最大短板。有消费者直言:“花 10 块喝工业水,不如加 5 块喝精酿。”这种 “地域歧视” 定价策略,让乌苏在与便利店 5 元的崂山啤酒等竞争时处于劣势。

饮酒习惯正在改变,《2023 年轻人喝酒习惯调查报告》显示,72% 的年轻人喜欢小口慢饮,61% 拒绝 “酩酊大醉”。精酿啤酒、果酒、低度酒等新品类崛起,抢占了乌苏的市场。现在年轻人要的是口感丰富、拍照好看的精酿,谁还抱着大绿瓶?乌苏的 “上头” 特性反而成了劣势 —— 年轻人开始关注 “饮酒体验” 而非 “醉酒程度”。此外,乌苏依赖夜市烧烤的单一销售场景,在商超等其他渠道的渗透不足,而青岛、雪花等品牌通过多元化渠道快速铺货,进一步挤压了乌苏的市场空间。

当青岛、雪花通过冬奥营销、设计奖项持续破圈时,乌苏还在吃 “夺命” 的老本。2021 年推出的 “风景罐” 被嘲笑为 “换汤不换药”,2022 年与《向往的生活》合作毫无水花。反观竞争对手,青岛 “老青岛” 以 640ml、12°P 麦芽浓度精准狙击乌苏,迅速抢占市场。乌苏的营销团队似乎陷入了 “流量依赖症”,除了 “弄死你们” 的梗,再无新花样。而青岛啤酒借冬奥营销股价暴涨 7%,雪花的 “星空罐” 斩获红点设计奖,竞品在创新路上不断狂奔,乌苏却还停留在 “吃老本” 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