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被称为“苏北小南京”,这个昵称并非空穴来风,它蕴含了徐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深厚底蕴和历史演变。徐州地处苏北,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和重要的交通枢纽,经济文化相对发达。而“小南京”的称号,则更多地指向了其近代以来的商业繁荣、城市规划和某种程度上的“南风北渐”的文化融合现象。
市中心几处地标,确实能很好地诠释这个称号的由来:
1. "淮海路(Hua Hai Road)":
"商业中心地位":淮海路是徐州最繁华的商业街,汇集了大型商场(如百联东方广场、金鹰国际购物中心等)、专卖店、餐厅和酒店。这体现了徐州作为区域商业中心的地位,商品种类齐全,商业氛围浓厚。
"近代化与“南风”":淮海路的建设和发展,尤其是在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深受南方商业文化的影响。店铺林立,人流如织,商业业态和服务水平在当时苏北地区首屈一指,颇有江南商业的繁华景象。它就像南京的淮海路(南京路的一部分)一样,是城市商业的象征。
2. "百货大楼(Bai Huo Dian)":
"历史地标与商业旗舰":位于淮海路上的徐州百货大楼,是徐州最老牌、最知名的百货企业之一
相关内容:
提到徐州商业,“苏北小南京”的称号总能引发热议。这份关联并非空穴来风,只要走进徐州市中心,南京系商业的印记便清晰可见,而2025年德基广场底商的开业,更让这份联系有了新的注脚。

作为徐州人熟悉的老牌商场,金鹰在市中心扎根多年依旧人气旺盛,前些年新增的金鹰B座进一步聚拢了客流,成为区域商业的“压舱石”;打破“烂尾魔咒”的苏宁广场,凭借亮眼的建筑设计,早已从商业体变成市民心中的城市地标,日常逛吃打卡的热度居高不下;就连承载着不少人记忆的徐州百货大楼,也与南京中央商场集团有着深度合作。如今,继南京之后全国第二座德基广场落地徐州,其底商在2025年顺利营业,更直接体现出南京商业对徐州市场的看重——这些商业体共同构成了“苏北小南京”称号的现实支撑,也让南京系商业对徐州的投资贡献有目共睹。

不过,热闹背后也需清醒看待。过度依赖单一区域的商业力量,难免面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风险,这与全球范围内的“去依赖化”趋势相悖。值得欣慰的是,徐州已开始探索多元路径:文庙东方引入上海商业资源,为商圈注入新活力;规划中的君太平洋项目,也为未来商业发展预留了更多可能。

从“依赖南京系”到“多元破局”,徐州商业的转型不仅关乎一座城市的消费活力,更折射出区域商业发展的普遍命题。如何在借力外部资源与培育本土实力间找到平衡?或许,这正是徐州商业给更多城市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