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Logo被服装品牌“谜后”撞脸,尤其是批发价19元的T恤上使用相似Logo,这确实是一个引发关注的事件。这种情况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商标侵权风险":小米的Logo是受法律保护的商标,用于识别其品牌和产品。如果“谜后”未经授权使用高度相似的Logo,尤其是在相同或类似的商品(如服装)上,可能构成商标侵权。这可能导致法律纠纷,包括被要求停止侵权、赔偿损失等。
2. "低成本策略与市场定位":“谜后”选择使用如此相似的Logo,并定位于19元的批发价T恤,很可能是一种"低成本、快时尚"的策略。他们可能试图利用小米品牌的"知名度"来快速吸引消费者,尤其是对价格敏感的群体。这种做法有时被称为“"打擦边球"”或“"灰色地带营销"”。
3. "“玩哪出戏”?——可能的解读:"
"蹭热度/碰瓷":最直接的可能就是想通过和知名品牌的相似性来吸引眼球,制造话题,获得免费的宣传。如果小米对此做出反应,反而能进一步扩大“谜后”的知名度。
"目标用户":目标用户可能就是那些追求潮流但预算有限,且对品牌辨识度不是特别高的消费者。
"测试市场反应":也许这是一种测试市场反应的方式,看看这种低成本、
相关内容:
见惯了行业内卷,却被“谜后”这波操作整懵——一个主打女装批发的品牌,把logo做得和小米高度相似,到底图啥?

先看视觉冲击:橙色圆角矩形、简约字母设计,小米是“MI”,谜后直接上“MH”。要不是清楚小米没跨界卖衣服,真以为是雷总出了“科技风女装”,主打“骁龙级性价比,工厂店级铺货”。

深挖才知,“谜后”是女装批发老手:广州有5300平仓库,深圳开3000平工厂店,19元T恤、29元吊带走批发路线,起订量动辄百件。它还在多地开实体店,活脱脱“服装界小米”,只是小米卷技术,它卷“logo相似度”。
一个做服装批发的品牌,不好好搞面料、款式,偏在logo上碰瓷科技圈,这逻辑实在迷惑。小米logo背后是十年技术沉淀,谜后却靠“撞脸”博眼球,把低价服装硬往“科技风”上靠,营销脑洞属实清奇。
说到底,品牌得有自己的内核。靠模仿logo蹭热度,或许能短期博关注,但消费者不傻,没有核心竞争力,终究只是“穿一季就丢的快消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