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将“毫米间体现东方匠心”与“千年毛笔‘圈粉’世界”这两个概念结合起来,展现毛笔文化的魅力。
这两句话的核心在于:
1. "“毫米间体现东方匠心”": 强调的是在极其细微、精巧的环节上,所展现出的精湛技艺、专注态度和深厚文化底蕴。这代表着一种对完美的追求,一种融入细节的精神。
2. "“千年毛笔‘圈粉’世界”": 强调的是毛笔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其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不仅在国内拥有深厚根基,更在全球范围内吸引着新的爱好者(粉丝)。
将两者结合,可以这样阐述:
"在毫厘之间的精妙,凝聚着千年东方匠心的智慧与温度。" 毛笔的制作,看似寻常,实则每一步都需极致的耐心与精准。从选材(竹杆的韧性、毛发的长度、弹性与吸水性),到制笔(水磨笔头的圆润饱满、毛锋的顺滑锐利),再到装配(笔杆的打磨、笔头的固定),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涉及毫米级的考量。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正是东方匠人“格物致知、精益求精”精神的体现,于细微处彰显不凡。
正是这种蕴含在毫米间的匠心,赋予了毛笔超越工具本身的艺术生命和文化价值。它不仅是书写绘画的载体,更是
相关内容:
毛笔,中国传统文房四宝之一,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被冠以“华夏笔都”之名的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文港镇,早在东晋时期就有墨迹浸润笔端,毛笔制作技艺延续1600多年,于202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今,全国80%的毛笔都产自文港。

文港镇东南,中国传统村落周坊村坐落于抚河之畔。墨香氤氲的村巷里,家家户户的笔匠屏息凝神,128道繁复的毛笔制作工艺流转指尖。国家级非遗项目文港毛笔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周鹏程也在埋头赶制一批新笔头,根根笔毫经其反复梳选、对齐,毫尖如笋、腰身如锥,成品书写时能助力字迹行云流水、刚柔相济。
周鹏程:一支毛笔,80%是在工艺上、在配方里,这些毛怎么去搭配?比如羊毛,毛的部位也不一样,肚皮上的、颈上的、腿上或腿下的,都有特别的讲究;毛锋放在哪个位置,很微妙,上下差一毫米就不一样了。如果搭配得不对,那支笔写字就不听话,写不出想要的东西。

△周鹏程正在赶制一批新笔头

△周鹏程制作的毛笔
今年71岁的周鹏程生于周坊村一户毛笔制作世家,8岁学习制笔,至今仍每天做笔超10小时。常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书法家登门拜访,周鹏程便根据他们擅长的字体和用笔习惯,琢磨出专属配方后制作毛笔。没有万能的搭配“公式”,只能靠悟性终身研习。

△周鹏程的儿子周晨旭(右)和孙子周宏骏(左)也在传承毛笔制作技艺
这一时期,像周鹏程一样坚守匠心又勇于创新的年轻笔匠不断涌现,至20世纪80年代,以周坊村为中心向文港镇辐射的制笔业迎来新繁荣。1988年,祖籍浙江淳安的李小平随父母迁至这里,15岁的少年自此与毛笔结缘。

△李小平依据古籍还原的唐朝“缠纸笔”
从小学徒一路成长为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副会长,李小平还参与了中国毛笔国家标准的起草。在他的视野中,这些年,毛笔制售产业的发展变化清晰可见。
李小平:传统手工行业进化为现代手工行业,需要有跨学科的思维、多元的视角,在任何一个环节,只要发力了,都会得到市场相应的回报。

△经过切衬的猪鬃
在文圣阁笔业的工厂里,工人手持细韧狼毫或温润羊毫,整理、脱脂、去绒、分片、切衬。即使是流水线生产出的大众消费品,“周坊村制造”的艺术与智慧,依然呈现于工人在每道工序中对笔性的精准把控。文圣阁笔业主理人张译文回乡创业近十年,在她的认知中,指尖的脉脉传承,成就了一支毛笔“尖、齐、圆、健”四德兼备的品质,匠心适用于针对任何一类用笔群体的产品打造。
张译文:手工制品可能会有不稳定的情况,但是有方法让它稳定下来,老师傅长时间制作,他们有自己非常独特的方法,这方面鹏程老师非常喜欢分享,指导我们提高、改善自己的毛笔制作技艺,让生产出来的毛笔更加稳定。

△正在制笔的工人
李琳飞大学毕业后在他乡做过毛笔实体销售,近些年回乡依托互联网推介家乡好物。“一支毛笔链接数字消费”,网络直播也链接起五湖四海的传统文化爱好者。
李琳飞:有一位加拿大的朋友,我们晚上直播,他在海外就是白天看直播,来我们这里购买毛笔。我觉得很惊讶,通过一个小小的手机和互联网就能把家乡产品销到海内外,跟全世界拉近了距离。

在周坊村的“中国毛笔第一村书画体验馆”,一批研学的孩子沉浸在“水盆”工艺的体验中。南昌市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徐华荣做了44年毛笔,他常觉得让年轻一代了解传统的毛笔制作技艺,相比自己亲手做出多少支毛笔来,或许更有意义。
徐华荣:研学坊是按照45人,也就是一个班级的人数来设计的,一年大概接待1500多人;政府还在修建和完善一个更大的毛笔研学体验基地。大部分都是大人带小孩,想让小孩体验这种传统文化,还有好多外省的游客专门跑上千公里来了解毛笔制作。

△徐华荣教孩子们如何“梳毛”
一笔生百笔、笔杆发新枝,从传统的狼毫、羊毫,到西式油画笔,再到2024年创造了8.5亿元营收及2200万美元出口额的化妆刷、美甲笔,古老的笔毫承接着厚重文脉,也续写着多彩未来。进贤县毛笔研究会会长朱细胜认为,历经千年沧桑的周坊村毛笔,在现代产业的土壤中蔓延生长,仍要筑牢传统技艺的根基。
朱细胜:很多传统手工艺靠父传子、师带徒,也是在传承,但只是在一个点上传承,而由点到线再到面的传承很难。如果把它形成一个系统性的文字,就能够传承千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一直在做这件事,现在已经形成十多万字文字,一部分是传统毛笔的历史文化,更主要的是在技能技艺、原材料应用方面,把每一道工序用文字表达出来,比如这道工序的重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么做、在做毛笔的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等。

△进贤县打造“晏殊故里 进贤文笔”区域公共品牌
“中国毛笔第一村”的传奇还在续写。朱细胜表示,未来,“进贤文笔”还将发力行业标准的制定,更好守护千年技艺与文化血脉。
©2025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责任编辑:刘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