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分析一下I.T.(一个以潮流为卖点的时尚品牌)出现巨额亏损的原因,以及作为“潮牌鼻祖”可能犯下的错误。
I.T. 在2023财年录得约7亿港元的亏损,这与其曾经作为亚洲潮流风向标的地位形成鲜明对比。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多个方面,其中不少与作为“潮牌鼻祖”可能犯下的错误有关:
"一、 作为“潮牌鼻祖”可能犯下的错误:"
1. "对潮流趋势的把握失准/过于超前:"
作为“鼻祖”,I.T. 早期敏锐地捕捉并引领了亚洲的潮流风潮(如日本原宿风)。但随着时间推移,潮流变化速度加快,风格也更加多元和碎片化。I.T. 可能未能及时适应新的潮流趋势,或者其“引领者”的姿态变得僵化,导致产品与当下消费者的审美需求脱节。
过于强调“原宿”或某些特定小众文化,可能错失了更广泛大众市场或新兴潮流群体的机会。
2. "品牌形象的固化与老化:"
“鼻祖”地位容易让人产生“经典”甚至“过时”的刻板印象。如果品牌更新迭代不够快,未能持续注入新鲜元素,就容易被年轻一代视为“老气横秋”,从而流失核心消费群体。
相关内容:
潮牌“鼻祖”I.T再发盈利预警,预计截至2020年2月29日的财年内,净亏损或增至7亿港元以上。作为国内潮牌的头部品牌,I.T为何陷入经营危机?在快节奏的当下,潮牌又该如何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I.T经营出现危机
I.T公告显示,因财年第四季度内公司商誉、物业、家具与设备及使用权资产之减值拨备,预期净亏损不少于7亿港元。
这并非I.T品牌首次出现业绩亏损。2019年8月,该品牌表示,在截至2019年8月31日的六个月内公司出现净亏损。2020年4月,I.T发出盈利预警,因社会动荡影响香港及澳门地区业务,再加上1月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原本疲软的销售市场雪上加霜,集团全财年净亏损不少于3亿港元。
作为业内公认的潮牌“鼻祖”,I.T手握I.T和i.t两条品牌线。其中,I.T经营的时装品牌大部分来自世界各地的高端奢侈品牌和设计师品牌;而i.t主打年轻化产品,以售卖欧洲、日本、韩国年轻潮流品牌为主。整体而言,I.T品牌矩阵丰富,覆盖奢侈、轻奢、大众等多个消费阶层,然而这依旧不能阻止该品牌业绩下滑。
时尚产业投资人、优意国际CEO杨大筠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I.T品牌在发展中过度依赖线下实体门店,在社会事件、疫情影响下,门店销售疲软。服装行业专家马岗也告诉记者,I.T品牌的销售模式较传统,在电商渠道的布局不足。然而潮牌的受众多为年轻人,购物方式也多倾向于线上购物,这也从侧面反映出I.T品牌对消费者的关注度不够,难以建立起全渠道的销售体系。
同时,杨大筠告诉中国商报记者,I.T品牌的现状也与国内潮牌行业崛起有关。随着潮牌行业的持续升温,不少服装企业都在布局潮牌业务,其中不乏安踏、李宁、太平鸟、海澜之家等行业大佬。这对I.T品牌的发展带来不小的冲击。杨大筠坦言,面对国内服装企业做潮牌的趋势,无论是渠道还是价格,I.T品牌均不占优势。此外,杨大筠认为,尽管I.T旗下品牌众多,但具有知名度的品牌仍是少数,再加上专注潮牌领域限制了该品牌的市场发展,对其业绩而言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中国商报记者注意到,目前I.T官网正进行折扣销售,部分商品五折出售。
潮品牌站稳脚跟不容易
实际上,随着潮牌文化的火热,潮品牌行业的发展也在逐步加速。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全球潮流市场成交规模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但在高速发展之下,整个行业似乎并未出现较大市场规模的龙头品牌。杨大筠告诉中国商报记者,相比其他服装细分领域,潮品牌的消费人群更窄、更集中。在竞争加剧的当下,潮牌保持业绩稳定甚至增长的挑战更大,生存压力更大。
此外,潮品牌往往会出现“火一阵便冷了”的现象。马岗表示,潮品牌生命周期的长短在与能否洞察消费群体的需求变化。杨大筠进一步解释到,潮品牌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其文化和生活价值可以引起消费者共鸣和认同。潮品牌想要长久发展下去,需要将产品内容及文化进行升级,在变化较快的消费趋势中切实抓住消费者的核心需求,才能从根本上生存并发展。
杨大筠告诉中国商报记者,运动品牌的潮文化是基于一种运动的生活方式,生命周期会更长。而单一的潮牌需要在捕捉消费亮点、文化现象上下功夫,当某种文化现象过去时,对应的潮文化也将被消费者弃之如履。一家潮品牌想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向生活方式的文化靠拢才会更具生命力。(记者 王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