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根据公开的行业报告和市场数据,中国领先的四大体育用品公司(通常指李宁、安踏体育、鸿星尔克和361度)合计营收接近或超过880亿元人民币,这体现了中国体育用品市场的巨大体量和增长潜力。
这一现象对于国产运动品牌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挑战:"
1. "市场竞争激烈:" 四大巨头已经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拥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完善的供应链、广泛的销售渠道和持续的创新能力。新进入者或规模较小的品牌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
2. "品牌认知度高:" 巨头品牌如李宁、安踏等已经深入人心,消费者在购买时会优先考虑这些知名品牌,这给国产品牌的市场教育成本带来了挑战。
3. "渠道壁垒:" 巨头品牌在线上线下都建立了强大的渠道网络,占据了许多优质零售资源,新品牌进入渠道的难度较大。
"机遇:"
1. "巨大的市场空间:"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体育用品消费市场之一,即使四大公司占据相当份额,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和细分市场机会。消费者对运动健康的需求持续提升,为品牌发展提供了基础。
2. "消费升级与多元化需求:" 随着消费者收入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对运动品牌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基础功能,而是更加注重个性、文化、科技、环保等。这为国
相关内容:

港股上市公司361度发布2021年业绩公告。
3月23日,港股上市公司361度对外发布2021年业绩公告,至此,港股上市体育用品公司特步国际、李宁、安踏体育以及361度2021年业绩公告全部发布。
通过业绩报告看,四大国内体育用品公司2021年共实现营收878.46亿元、净利润137.29亿元,创下了上市以来的最好业绩。从报告的经营分析来看,东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和筹办点燃了大众对健康生活和体育运动话题的热度,国产运动品牌正在崛起,国产运动鞋服市场由此迎来高光时刻。同时,中国体育用品消费市场的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大。
赛事大年
国产运动品牌营收猛增
全运会、东京奥运会等国内、国际赛事的举办,加上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等赛事筹办,2021年成为公认的体育大年,国产运动品牌积极借助体育大年布局,为其业绩增长带来积极作用。
报告期内,四大运动品牌在顶级赛事上都有布局。安踏打造了“双奥”领奖装备、冬奥赛时制服以及22支奥运项目国家队的比赛装备。据第三方调研显示,“双奥”期间安踏品牌价值指数同比提升了57%。数据显示,安踏体育旗下包括安踏在内的多个品牌助力北京冬奥会参赛运动员获得了131枚奖牌。
特步品牌签约了东京奥运冠军巩立姣,马拉松男子运动员董国建、彭建华、杨少辉,女子运动员白丽以及20公里竞走运动员杨家玉等。此外,李宁在东京奥运会上赞助的中国射击队、跳水队和乒乓球队共获得15金9银6铜。361度除了赞助中国国家铁人三项队之外,已连续赞助四届亚运会,其中杭州亚运会已进入倒计时阶段。
从营收来看,安踏体育营收493.28亿元,其中安踏品牌收入增长52.5%,达到240.12亿元,远高于另一主品牌FILA的增幅和营收。特步国际在2021年营收首次突破百亿元,达到100.13亿元。李宁营收225.72亿元,同比增长56.1%,361度营收59.33亿元,同比增长15.7%。
专业+潮流
共同特点是产品“多元化”
面向大众运动、专业运动和时尚潮流是四大运动品牌正在打造的产品“护城河”。尽管四大运动品牌在专业和潮流上各有不同,但“多元化”是其共同特征。
在四大国产运动品牌中,安踏体育和特步国际围绕“多品牌”打造不同的产品矩阵。如安踏体育打造了聚焦大众市场的安踏品牌、以FILA为主的时尚品牌、以DESCENT、KOLONG SPORT为代表的专业运动品牌。
以特步国际为例,自2012年开始打造跑步生态圈开始,截至去年12月31日,特步在全国成立跑步俱乐部超过30家,特跑族会员人数超过130万。2021年,特步赞助了7场马拉松及其他路跑赛事。其中,4月举办的厦门马拉松比赛中,特步产品的穿着率超过50%。在这样的优势带动下,特步主品牌2021年营收达到了88.41亿元。
数据显示,“Z世代”与千禧一代已成为中国消费增长的重要驱动群体。事实上,时尚已经成为体育运动的重要基因,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群体。而李宁和361度则依托单品牌打造“多品类”满足消费群体的差异化。如李宁围绕篮球、跑步、训练、羽毛球及运动时尚打造的专业、时尚运动品类。在时尚潮流方面,流量明星、联名成为四大运动品牌营销的发力点。
展望未来
中国运动鞋服市场潜力大
2020年四大国产运动品牌全年营收为636.28亿元。如今,这个数字增至878.46亿元,增长了242.18亿元,同比增长38.1%。这样的表现反映出了中国运动鞋服市场非常大的消费空间。
2021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中提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由“十三五”时期的37.2%升至38.5%,带动体育产业规模达到5万亿元。国家体育总局10月印发的《“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和12月印发的《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版)》均从不同层面提出了相应要求。这些政策将为中国体育用品行业带来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除政策因素外,2022年至2023年,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足球亚洲杯等多个顶级赛事在中国的落地将进一步点燃大众参与体育的热度和消费能力。
另外,根据Euromonitor预计,2021年至2025年中国童装市场规模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3.04%。2021年出台的“双减”政策也提出合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从这一点来看,青少年体育需求将会升温,成为体育用品消费新的增长点。
综上政策、社会发展、赛事举办等多方面来看,中国体育用品市场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迎来更好的发展机会。
新京报记者 王继松
编辑 韩双明 校对 吴兴发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