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周大福,大湾区战略布局,成就我们的福地辉煌

香港周大福,大湾区战略布局,成就我们的福地辉煌"/

香港周大福表示“大湾区是我们的福地”,这反映了该企业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积极态度和对其市场前景的看好。以下是对这一表述的几点分析:
1. "区域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战略,旨在推动区域内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周大福作为香港的知名企业,在大湾区的发展中找到了新的机遇。
2. "市场潜力巨大":大湾区覆盖了香港、澳门、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城市,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周大福在大湾区的发展,有助于其拓展市场,提升品牌影响力。
3. "政策支持":大湾区建设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区域内的企业。周大福作为受益者,将享受到政策带来的便利和优惠。
4. "企业自身优势":周大福作为香港知名珠宝品牌,拥有丰富的品牌资源和成熟的经营模式。在大湾区的发展中,周大福可以利用自身优势,更好地融入区域市场。
5. "国际化视野":周大福在海外市场拥有广泛的业务布局,其国际化视野有助于在大湾区的发展中,吸引更多国际资源和人才。
总之,香港周大福表示“大湾区是我们的福地”,体现了其对大湾区的信心和期待。在大湾区的发展中,周大福有望实现新的突破,为区域经济繁荣做出贡献。

相关内容:

新华社香港9月5日电 题:香港周大福:“大湾区是我们的福地”

新华社记者 陆敏

在香港,或许没有一家企业能像周大福珠宝品牌一样,具有如此强大的“大湾区基因”——广州创立,澳门起步,香港发展,在顺德设厂,在深圳研发,与内地市场一同成长壮大。

1998年,周大福在北京开设第一家内地专卖店;2000年,他们特意在创办地广州开设第100家店。而今,他们在全国开设的店铺已超过5000家。

“大湾区是我们的福地。”周大福珠宝集团董事总经理黄绍基说。他在企业工作超过40年,深度参与了企业紧随国家改革开放步伐,与国家一同发展壮大的过程。

在黄绍基看来,粤港澳大湾区目前已具备产业集群的特征,形成了在全球珠宝行业中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我们早就看好大湾区,未来这里更是周大福战略布局的重中之重。”黄绍基说。

周大福珠宝集团董事总经理黄绍基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9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吴晓初 摄

11年开了4000家店

“作为一个创立将近百年的民族品牌,周大福始终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黄绍基说。

1929年,周至元先生在广州创立周大福第一家金店,当时主要经营黄金饰品。1938年,为躲避战乱,周大福金行由广州迁往澳门。

20世纪40年代,周大福进入香港。在装修完毕打算开业时,日军侵占香港。“停业了整整3年8个月,直到日本投降之后,才重新开店。”黄绍基说。

由于当时连年战乱,黄金生意非常紧俏,周大福由此完成了最初的财富积累,并逐步将业务拓展至钻石。伴随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香港经济腾飞,周大福用连锁经营的方式,在香港建立了自己的零售网络。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香港与内地经贸往来越来越多。1988年,周大福在顺德开办金饰加工厂,后来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钻石加工厂,承接来料加工业务,这是香港珠宝业首次进入内地设厂。

1998年,周大福进军内地零售市场,在北京开设了第一家专卖店。

开店前亲赴内地考察的黄绍基说,当时内地珠宝业还很不规范,周大福店铺首次引进集品牌理念、人才培训、市场推广等为一体的“港式管理”,店员统一制服,店内明码标价,货品陈设也漂亮时尚,当时在京城“轰动一时”。

此后,随着内地经济的迅速发展,从北上广深到四五线城市,从城市到乡村,周大福的业务进入了高速增长期。

位于香港铜锣湾的周大福门店(9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吴晓初 摄

从1998年的第一家店到2010年的第1000家店,花了12年,而从1000家到今年的5000家,只用了11年,增速令人惊叹。

而这5000家店有约30%在内地乡镇,“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黄绍基还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他到内地做市场调研,不少乡村都贫穷破旧,而今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收入普遍提高,消费能力也水涨船高。从销售数据看,“乡镇的增长率比一二线城市还要快”。

经过90多年发展,周大福珠宝集团已发展成为集原料采购、生产设计、零售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周大福也成为广受消费者认可的珠宝首饰品牌。

“我们在内地有3个厂,顺德是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生产基地,深圳以研发为主,武汉则定位于综合性的珠宝生态产业园。”黄绍基说。

老匠人钻研古法黄金工艺

足金打造的吊坠、手镯和戒指在聚光灯下熠熠生辉,与一般的金饰不同,看上去不仅精致,还多了几分古雅。

在香港著名商圈铜锣湾的周大福门店,店员袁鸣瀚正忙着给客人介绍“传承”系列金饰,他说:“这个系列的每一件饰品都采用传统工艺,手工打磨而成。”

在香港铜锣湾的周大福门店,店员给客人介绍“传承”系列金饰(9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吴晓初 摄

复兴中华传统工艺成了周大福的自觉使命。“我们专门成立一个大师工作坊,把一些手艺好、技术精又有工匠精神的老匠人聚集起来。”黄绍基说。4年前,周大福携手香港中文大学与内地博物馆,对古法黄金工艺进行调研。他们陪同学者和老匠人去博物馆看藏品,琢磨研究古法工艺,并在工作坊里反复实验,尽可能地将失传的传统工艺进行还原,并加以记录和保存。

“老手艺很神奇。”黄绍基说,“比如黄金饰品磨砂一般采用机器打磨,但人手有油,日子久了容易发黑。而采用古法进行的手工打磨,手摸上去完全没问题,反而越摸越亮。”

这两年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国风产品越来越受欢迎,在设计元素上也大可借鉴。比如用故宫藏品、敦煌文物等做创意参考,选取可用的设计元素开发产品。“比如这款吉庆如意灵珠手串,就是取材于敦煌的如意纹样,寓意吉祥如意,丰庆连绵。”袁鸣瀚说,这些货品受到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的追捧。

珠宝首饰业卖的是信誉,讲究的是品质。

20世纪50年代,香港金饰市场因缺乏规范陷入恶性价格战。周大福率先提出要卖999.9纯金首饰,这意味着不能掺假降价,客源也一度下降,但他们坚持了下来。“后来不少典当行愿意高价收周大福的金货,因为纯度高,成色好。”黄绍基说。就这样,他们守住了品质,也赢得了口碑。

周大福首创的999.9纯金首饰,在香港黄金制品立法中被规定为香港黄金首饰的成色标准。

周大福生产的部分“传承”系列金饰,该系列饰品采用传统工艺,手工打磨(9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吴晓初 摄

新商业规划将立足于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不仅记录着周大福起步的足迹,更承载着他们起飞的期盼。

“经过多年发展,大湾区已经成为中国珠宝业的聚集地,产业集群分工明确,协作紧密,形成了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黄绍基说。

作为一个自由开放的市场,香港金融服务业发达,融资和国际贸易便利,一直是珠宝原材料的批发中心。大湾区其他城市做内销产品的加工批发,也做出口加工,比如深圳主要做内地的批发。番禺、顺德的工厂主要做来料加工,供应链完整紧密,行业人才也大多聚集在这里。

黄绍基说:“比如我们的设计总监可以香港、深圳两边跑,也可以去其他城市了解市场,我的美国客户来香港参加珠宝展,可以请他顺便到顺德看看加工流程。”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的推进,贸易便利和互联互通的优势正在得到进一步加强。黄绍基说,周大福在美国的订单,以前是香港进原材料运到顺德加工,然后运回香港再发到美国,“现在海关监管不变,但货物不用再回香港,可以直接从顺德发到美国”。

再比如,周大福金饰的原材料过去只能是在香港采购,“现在我们多了一个选择”。黄绍基说,全国的黄金原材料都在上海的黄金交易所进行交易交割,其中国际板用美元计付。现在他们可以通过国际板购买原材料,然后直接在深圳提货,“这正是大湾区互联互通的优势所在”。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前景,黄绍基“绝对看好”。负责集团策略规划的他表示,周大福不会放过大湾区的任何一个新机遇,“可以说,目前所有新的商业规划都将立足于大湾区”。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HIS时尚网,引领前沿时尚生活。传递最新时尚资讯,解读潮流美妆趋势,剖析奢品选购指南,引领前沿生活方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