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支招政务新媒体,告别跟风,打造独具特色的“品牌专卖店”

专家支招政务新媒体,告别跟风,打造独具特色的“品牌专卖店”"/

政务新媒体作为政府与公众沟通的重要平台,其运营和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以下是一些专家针对政务新媒体运营提出的建议:
1. "明确定位,避免盲目跟风": - 政务新媒体应明确自身的定位,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和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内容策略。 - 避免盲目跟风其他政务新媒体的运营模式,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2. "打造“品牌专卖店”": - 政务新媒体应像品牌专卖店一样,专注于提供与政府职能相关的权威信息和服务。 - 通过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提升政务新媒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3. "内容为王,质量优先": - 内容是政务新媒体的核心竞争力,要注重内容的真实、准确、权威。 - 提高内容质量,满足公众对政务信息的需求,增强政务新媒体的公信力。
4. "互动交流,增强互动性": - 政务新媒体要积极回应公众关切,加强与公众的互动交流。 - 通过开展线上活动、举办网络问政等方式,拉近与公众的距离。
5. "创新形式,提升用户体验": - 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创新政务新媒体的传播形式,提升用户体验。 - 例如,运用短视频、直播等形式,让政务信息更加生动、直观。
6. "加强团队建设,提升专业素养": - 政务新媒体运营团队要

相关内容: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政府网站与政务新媒体检查指标》和《政府网站与政务新媒体监管工作年度考核指标》,对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的运行和考核制定了严格标准。

近日,《群众》杂志记者采访了南京师范大学舆情与危机管理研究所所长靖鸣教授,从政务新媒体的发展历程、功能定位、运营维护等方面阐述了对管好用好政务新媒体的思考。



政务新媒体进入亟待转型升级的“下半场”

政务新媒体的成长图谱包括三阶段:在最初阶段,政务新媒体侧重单向度发布信息;到了第二阶段,向交往式沟通转型,开始发布灵活多样、双向交流互动信息;目前,政务新媒体更是直接开放自己的服务界面,向让民众直接参与议程的同频共振阶段进发。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政务新媒体从懵懂、古板,慢慢变得成熟、灵活,平台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元化组合的发展格局,由“两微一端一网”逐渐向“1+2+n”(客户端+微博和微信+微视频、官方网站、小程序、抖音等多个平台和传播渠道)多元化平台发展,逐步发挥聚合效应。

当前,政务新媒体已经进入亟待转型升级的“下半场”。不管是政务微信、政务抖音还是政务app,都可以与政务微博合力组建政务新媒体矩阵,链接、共享并以创新融合的方式宣传政府形象。不过要注意的是,平台工具本身不是最关键的。

现在不少部门一窝蜂似的创办新媒体平台,但内容却鲜少涉及民生关切和政务服务,对于普通群众来说并没有多少吸引力。要率先明确政务新媒体的定位和初衷,并结合所在部门的职能特点,策划并发布有意思又有意义的内容。

公众通过新媒体平台关注政府工作、表达利益诉求,这就要求各级政府部门顺应新形势,运用好信息化技术依法公开政府信息,及时回应公众关切,让群众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

政务新媒体要做政务信息的“品牌专卖店”


目前,政务新媒体存在一些形式主义、互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原因在于一些政府部门的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对政务新媒体的角色定位尚未形成科学的认识。

政务新媒体要在小切口上做大文章,做有边界的新媒体,做政务信息的“品牌专卖店”,更要把本系统新媒体矩阵打造成“连锁店”,与新媒体深度合作,发挥各自资源优势,促使政务信息传播行业合理发展。

不同部门、领域的政务新媒体不应该单纯以关注度阅读量大小来评价,要着眼于政民沟通、政民服务,从沟通效果来理性判断政务新媒体的建设水平。政府在选择新媒体平台的时候,不要盲目跟风,而是要有取舍、分主次、综合运用,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载体的特点。

如利用政府网站发布更新政务信息、解读政府政策,在信息发布和政策解读方面,可以更多利用图标图解、视频音频等通俗易懂和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同时要及时关闭和归并无用和过时信息,减少对公众产生的困扰;在社会热点问题回应、互动、交流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微博和微信第一时间对重大突发事件、危机事件进行权威发布和有信服力的回应,以缓解社会矛盾,减少公众疑虑,防止谣言传播。同时对公众的咨询、评论和留言要在限定时间内做到及时回复,如果公众不满意,要持续跟进反馈。

现在,一些城市发布类的微信公号影响比较大,但也有的城市发布让人觉得是大杂烩。在我看来,城市发布类政务微信成为许多城市的形象名片和服务窗口,成为政府与市民沟通的平台。

政务微信被称作“指尖上的政民对话”,因其传播反馈的及时性、信息发布的高效率以及平台推广的普及性等潜在优势,在政府和民众平衡关系的建立、维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务微信不能仅仅做资讯的传播,更要利用好平台优势,发挥公共服务的功能。目前不少城市积极发挥地域的优势,将微信公众号打造成便民服务、展现城市魅力的传播平台,通过自身的影响力来推动政务微信的发展。

今后,城市发布类政务微信在明确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应实现融媒体发展,注重民生视角,运用多模态话语形式,为“互联网+”时代的城市建设服务。

做好政务新媒体首先要树立互联网思维


政务新媒体的生命在于“快”和“准”,做既快又准,就需要在日常信息发布时细化发布的审核机制,明确审核时间节点,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要有应急发布策略。

例如南京建立“一小时发布机制”,注重时效性,对各类政务信息和涉及市民生活的公共信息,特别是灾害性、突发性事件,在事件发生后做到尽快或是第一时间进行微博发布;如果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水、电、气、自然灾害等事件,尽量做到一小时之内发布。但是对于比较复杂的突发事件和持续发展的事件,只能是在保证准确的前提下尽快发布。

政府部门建网站、开官微,为的是宣传政策法规、问政于民、促进政民互动,用指尖上的政务更好服务百姓,而不是为了随大流、赶时髦,更不应该是为了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在做具体的选择之前,首先要培养互联网思维,树立起以人民为中心的意识,熟悉网络新媒体环境。

“僵尸”“睡眠”“雷人雷语”“不互动无服务”,所有的指向都是这三个字:不在乎。如果你在乎民众的感受,你就不会睡着,就不会无视,就不会出现权力的傲慢。各级政府不仅要在行动上“上网”,更要在思想上、理念上紧跟互联网思维,善于运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让互联网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新渠道。

摘编自《群众》2019年第6期,原标题为《管好用好“指尖上的网上政府”——专访南京师范大学靖鸣教授》

作者:珞佳

责任编辑:李佳婧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HIS时尚网,引领前沿时尚生活。传递最新时尚资讯,解读潮流美妆趋势,剖析奢品选购指南,引领前沿生活方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