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ppa母公司上半年亏损逾4亿,背靠背模式难以为继

Kappa母公司上半年亏损逾4亿,背靠背模式难以为继"/

Kappa母公司亏损超4亿元的消息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作为知名的运动品牌,Kappa的母公司亏损如此之大,可能与其经营策略、市场环境、成本控制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首先,从经营策略角度来看,Kappa母公司可能面临着市场竞争加剧、品牌定位模糊等问题。随着运动品牌市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品牌进入市场,竞争愈发激烈。Kappa母公司若不能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巩固品牌地位,很可能会遭受市场压力。
其次,市场环境也是影响Kappa母公司亏损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导致运动品牌市场增速放缓。在这种背景下,Kappa母公司可能面临着销售下滑、库存积压等问题。
此外,成本控制也是导致Kappa母公司亏损的原因之一。在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下,Kappa母公司的生产成本不断上升,进而压缩了利润空间。
针对以上问题,Kappa母公司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优化产品结构:针对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推出更多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款式和功能。
2. 提升品牌形象: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3. 加强成本控制:通过优化供应链、提高生产效率等方式,降低生产成本。
4. 拓展销售渠道:除了线下门店,还可以积极拓展线上渠道,扩大市场份额。
5. 加强团队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团队,

相关内容:

lass="xiangguan" id="content">

记者|覃思悦

当年红极一时的“背靠背”业绩靠不住了。

Kappa中国大陆及中国澳门品牌持有者中国动向2024财年上半年财报显示,报告期内,集团营收取得7.76亿元,与去年同期持平;期内亏损4.1亿元,同比增长18.5%。

有意思的是,报告期内,Kappa的财务数据是正向的:品牌销售额同比增长8%至7.39亿元,且品牌所占集团销售额比重从去年同期的88.1%提高至95.2%。但这依然没让中国动向离开亏损的黑洞。

另外,上半财年,Kappa品牌门店净减少21家至1002家(不含童装业务)。中国动向称,Kappa门店数量减少是为了优化直营模式和优化单店店效。

Kappa于1916年在意大利成立,是欧洲著名的运动及休闲品牌。

2002年,Kappa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品牌代理权由中国动向获得(当时名为北京动向体育发展有限公司)。

由于Kappa母公司BasicNet集团现金流状况不佳,中国动向于2006年以3500万美元的价格,买断Kappa在中国大陆及澳门地区的品牌所有权和永久经营权。摩根斯坦利作为战略投资者向中国动向提供了3800万美元资本金,并获得20%公司股权。

2007年,中国动向在港股上市。

彼时的中国市场,主打运动潮流的品牌还比较少。独特的路线加上来自欧洲的背景,Kappa迅速打响了知名度,“背靠背”的独特品牌logo也在年轻人中颇具声量。

由于几乎没有竞争对手,中国动向的毛利率一度高达60%。2010年,Kappa在中国市场销售额迎来峰值,全年销售收入高达42.6亿元。

但在2010年后,中国运动鞋服市场迎来高速发展阶段,除了原有的耐克、阿迪达斯等传统巨头,越来越多的国内外运动品牌涌入中国市场。

和Kappa相比,耐克、阿迪们有着更专业、更全面的运动产品,以安踏、李宁为代表的国牌们则以“国潮”为招牌打出差异。多方夹击下,Kappa的大众潮流显得不再特别,市场份额也逐渐走低。

与此同时,Kappa早期在中国市场的轻资产经营模式也暴露出了问题。轻资产经营模式的特点是品牌通过代理商加盟快速扩张,而品牌本身并不直管品牌的生产和销售。

这样的模式虽然能节约成本、快速扩张,可一旦需求端乏力,库存压力就会大大增加。2008年金融危机后,Kappa的库存金额一度增长六成,仓储周转率也一路走高。

当然,这个意大利运动老牌并未坐以待毙,一直在积极筹划品牌升级以求“自救”:2019年,Kappa宣布转型时尚潮流定位,提出四大维度升级战略,从产品、数字化运营、渠道形态、年轻化营销矩阵方面进行升级。

界面新闻还注意到,近三年,该品牌陆续和黄明昊、VAVA、希林娜依·高等年轻偶像达成合作,吸引年轻粉丝的意图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动向并不只拥有Kappa这一家运动品牌。公司于2008年收购的日本高端滑雪品牌Phenix就被认为是中国动向新的增长动力之一。

中国动向2023财年财报显示,得益于户外运动的热度,Phenix该年度在全国室外主力雪场的渠道占有率达90%。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HIS时尚网,引领前沿时尚生活。传递最新时尚资讯,解读潮流美妆趋势,剖析奢品选购指南,引领前沿生活方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