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宴佳品麻涌香蕉,辉煌岁月里的传奇,沉寂后重焕生机的传奇之旅

国宴佳品麻涌香蕉,辉煌岁月里的传奇,沉寂后重焕生机的传奇之旅"/

国宴上的麻涌香蕉:从辉煌到沉寂,如今重焕生机的传奇之旅
一、辉煌岁月:国宴上的佳品
麻涌香蕉,又称麻涌香蕉,起源于我国广东省东莞市麻涌镇。自古以来,麻涌香蕉以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而闻名遐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麻涌香蕉更是成为国宴上的佳品,深受国家领导人和嘉宾的喜爱。
当时,麻涌香蕉凭借其优良的品质,成为了我国外交的重要礼品。在多个国际会议和友好访问中,麻涌香蕉都作为我国的一张名片,展示了我国农业的繁荣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沉寂岁月:市场变迁下的困境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部分农产品面临市场饱和、价格下跌等问题。麻涌香蕉也未能幸免,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在此期间,麻涌香蕉种植面积逐年减少,传统种植技术逐渐失传,麻涌香蕉产业陷入了困境。与此同时,市场上出现了大量品质参差不齐的香蕉,严重影响了麻涌香蕉的品牌形象。
三、重焕生机:传承与创新
面对困境,麻涌香蕉产业并未放弃。近年来,当地政府和企业积极寻求突破,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让麻涌香蕉重焕生机。
1. 传承传统种植技术:为了保护和传承麻涌香蕉的传统

相关内容:

国宴上的麻涌香蕉

方志广东


香蕉可直接食用、做菜、入药,也可用以酿酒,假茎可做饲料,也可造纸。


而东莞香蕉的代表,当属麻涌香蕉,央视纪录片《寻味东莞》曾专门追寻过它的踪迹。麻涌香蕉,以色鲜质美、香味浓郁、清甜可口、肉质细腻而闻名,是岭南佳果之一。2016年,“麻涌香蕉”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麻涌香蕉(摄影:钱钧墀)


麻涌镇香蕉种植历史悠久,相传早于宋末元初已有种植。麻涌所产香蕉,熟时皮薄金黄,食之果糖充足,松滑甘香,风味独特。清嘉庆年间及民国时期的《东莞县志》均有“香蕉多出麻涌、蕉利一带”的记载。


新中国成立前麻涌香蕉种植面积已有8845亩,为全县之最。在东莞大规模工业化和黄叶病的夹击下,麻涌香蕉曾一度沉寂。直至近几年,麻涌政府着力重塑麻涌香蕉品牌,并于2015年7月1日正式推出“金麻·麻涌香蕉”品牌,麻涌香蕉由此步入一个全新的发展轨道


麻涌香蕉(来源:麻涌镇政府)



香蕉美传


传统种植的香蕉品种主要有高把(黑把头、黄把头)、中把、矮把等多个品种,还有自然变异的白皮油蕉、黑皮油蕉等,以黑把头中高型品种较好,普遍选留种植,产量高的是白皮油蕉,但生长时间较长。20世纪80年代,麻涌有农户在村边屋墙地、田坐、基头、基尾或小面积的地里种植“过山香”等,因其肉质嫩滑甘香,风味独特,熟后香味四溢,俗话说“过一个山(隔一座山)亦能闻到香味”,故而得此美名。


曾经,麻涌香蕉还为国家创汇作出贡献,也一度是当地的经济支柱。1952年,麻涌成立国营香蕉出口站,负责全面收购香蕉,以出口至苏联、日本、德国等国,换取化肥和大量外汇。1956年,新基村田头洛的种蕉能手曾巨炜,对香蕉种植进行科学培植试验,使大片蕉园均获高产,其中一株香蕉果重达45公斤,在当时被称为“蕉王”,闻名全国,周边县市香蕉产区种植户纷至沓来,取经学习。


1958年,周恩来总理因麻涌香蕉的高产种植向当时的麻涌新基农业生产合作社颁发亲笔签名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奖状。新基村派出村干部李美全到北京开会介绍经验并接受奖状,受到周总理的接见。


国务院奖状(来源:麻涌镇政府)



麻涌香蕉开创“小澳门”时代


新中国成立前,麻涌已有小部分农民把种植的香蕉用船艇运到广州、佛山等地出售。当时因无保鲜技术,途中黄熟烂掉,造成损失,加上全国运输工具不足和销售渠道不畅,造成香蕉价格极低,蕉农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制约。1929年秋,广州果栏与麻涌蕉商合作,尝试把收购的鲜果蕉装上开往上海的货船,在上海市销售,效益不错。


香蕉买卖(来源:东莞市地方志办)


1945年,抗战胜利,香蕉种植恢复。1946年,香蕉丰产,麻涌各村蕉商重新联合,广开门路,把香蕉远销上海等各大城市,效益较好。蕉农为避银纸(纸币)贬值,售蕉后纷纷到当地金铺兑换黄金。当时每市担香蕉(连白梗一尺在内称)价值可兑换司码秤一钱黄金,人们的生活得到改善。当时被蕉商切下来的蕉梗丢在河面上漂流各处,此种现象被附近市镇人誉称“麻涌人的银纸满海皆是”,麻涌一时被人喻为“小澳门”。


麻涌漳澎香蕉交易市场(来源:东莞市地方志办)


1979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落实,土地联产承包到户,各自安排种植。随后国家对香蕉、蔗糖开放市场,并逐步允许把原定一类农产品的粮食也推向市场。


1983年后,麻二、新基、东村、麻四等村过去曾与上海等地有过联系的蕉商纷纷组合起来,前往长江以北的各大城市了解市场行情,洽谈经营方式,租铺选点,重新开始北运销售香蕉业务,有联营的、自销的,形成产、供、销的格局。试销告捷,利润可观,争相仿效联动,势头良好。


两三年后,北运香蕉营销部、果品公司众多,收购的蕉棚在各大河涌两岸接连不断。自产的、由外地收购而回的蕉艇、机动船只川流不息,日夜兼程,加工装卸,一片繁忙景象。到广州各大城市联系码头的,到铁路局订车皮的,坐火车、乘飞机北上找点联系的,在南北各大城市随处可见麻涌人走动,购销公司从初时的几家发展到130多家,一时间成为广东之最。


以香蕉销售为龙头,也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麻涌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再次被人们称为“小澳门”。



美味香蕉


麻涌本地老一辈的人几乎个个都会做香蕉美食,据说初衷是为了不浪费卖剩的香蕉,便加工成菜肴。慢慢形成了蕉蕾煎蛋、姜汁蒸香蕉、金麦蕉球、香蕉薄餐、芝士香蕉卷、酥炸香蕉花、糖醋香蕉片、紫菜生蕉糖水、香蕉焖鸭、蕉瓜烩蟛蜞等十道香蕉菜式。


蕉蕾煎蛋(来源:麻涌镇政府)


香蕉紫菜糖水(来源:麻涌镇政府)


如今,麻涌香蕉与麻涌的发展融为一体,已经是麻涌镇的一张亮丽名片。麻涌镇引导和支持商家对创客坊商圈进行升级改造,融入本土特色和文化创意等元素,打造一条属于麻涌的文创手信街,展销麻涌的特色手信和文创商品,打造麻涌旅游IP形象——“龙宝”和文创手信礼盒,策划举办“香飘四季·发现麻涌”文旅季系列活动,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推荐阅读



栏目索引 | 广东印记 | 粤故事 | 志鉴览粤 | 走进广东 | 方志月历 | 大湾区漫游 | 舌尖上的岭南四季 | 方志VLOG | 趣味方志 | 广东好物 | 节气 | 广东乡村非遗 | 广东美食地图 | 红棉花照英雄城 | 粤鉴话你知


参考资料:

1.东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东莞市志1979-2000》,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东莞市麻涌镇志》编纂委员会:《东莞市麻涌镇志》,中华书局。

3.《麻涌年鉴》编纂委员会:《麻涌年鉴2022》,羊城晚报出版社。

4.《东莞市供销合作联社志》编纂委员会:《东莞市供销合作联社志1998-2004》,方志出版社。

制作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撰稿单位:东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HIS时尚网,引领前沿时尚生活。传递最新时尚资讯,解读潮流美妆趋势,剖析奢品选购指南,引领前沿生活方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