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在医疗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特别是在癌症治疗方面。据报道,我国自主研发的“麒麟刀”即将面世,这有望打破癌症精准放疗领域的外国技术垄断。
“麒麟刀”是一种先进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它利用高精度的定位技术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能够实现对肿瘤的高剂量照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这种治疗方式在国内外都得到了高度评价。
以下是一些关于“麒麟刀”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的概述:
1. "降低医疗成本":通过自主研发和生产,我国有望降低癌症精准放疗的成本,使更多的患者能够负担得起这种高效率的治疗。
2. "提高治疗效果":“麒麟刀”的精准定位和治疗能力有望提高癌症治疗的疗效,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存质量和更长的生存时间。
3. "促进技术自主化":自主研发的“麒麟刀”将有助于提高我国在医疗科技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减少对外国技术的依赖。
4. "推动医疗产业发展":随着“麒麟刀”的推广和应用,将有助于推动我国医疗设备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升国家整体医疗水平。
5. "国际竞争力提升":在国际市场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麒麟刀”将提升我国在医疗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总之,我国“麒麟刀”的自主研发和即将面世,对于癌症治疗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助于提高我国医疗科技水平,也为全球癌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相关内容: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王奕澄 记者 陈卓
在高科技的“加持”和赋能下,肿瘤也能被精准打击甚至歼灭。将来或有一天,人们将不再谈“癌”色变。
12月9日,2020南京国际生命健康科技大会开幕。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会上获悉,中科院旗下的中科超精研发的“麒麟刀”,在癌症治疗领域实现了新的突破,将打破国外在精准放疗领域的设备垄断。

2020南京国际生命健康科技大会活动现场。 南京江北新区供图
“麒麟刀”项目由中科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凤麟团队自主研发。软件是“大脑”,工作人员设定好程序,“麒麟刀”会自动转动角度,通过X光对病人进行精准治疗。
从治疗成本上来看,过去患者一个疗程可能就要二三十万元,而国产“麒麟刀”设备将会使治疗费用会降低一半,缓解癌症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
癌症是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癌症患者数量约400万,约七成的癌症患者需要接受放射治疗。然而只有20%的癌症患者实际接受了放疗,这一比例仅为发达国家的1/3。
赛富亚洲投资基金创始管理合伙人阎焱展示了这样一组数据,从每百万人口对应放疗设备的配备上,WTO标准为2~4台,美国为12台,日本为7台,欧洲国家为7~8台,而中国目前为1.52台,仍有巨大追赶空间。

赛富亚洲投资基金创始管理合伙人阎焱在发表演讲 南京江北新区供图
从全球范围来看,放疗设备的头部企业有瑞典的医科达、美国的瓦里安,国内品牌除了中核安科锐、海尔旗下的盈康生命外,很少有自主研发产品。
目前,我国使用的中高端放疗设备几乎全靠国外进口,系统价格和治疗费用昂贵。国内市场迫切需要有国产化自主可控的中高端精准放疗器械,替代国外同类型产品。
中科超精的“麒麟刀”恰好弥补了国内放射治疗设备市场的重大空缺,也打破了我国高端肿瘤放疗市场被国外设备的垄断。
“放疗精度每提高1%,患者治愈率就能提高2%。”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宜灿介绍。“麒麟刀”肿瘤定位精度达到亚毫米级,照射剂量偏差小于2%,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效杀灭肿瘤病灶的同时最大程度保护了正常器官组织,确保对肿瘤“找得准”、“照得准”。
目前,“麒麟刀”产品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医疗器械注册证,是首个通过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的精准放射治疗计划系统。“麒麟刀”项目计划今年年底完成产品的研制和定型,明年即开始进入硬件设备的临床试验工作。
有“中国风投教父”之称的阎焱说,从资本视角来看,中科超精可谓是医疗领域的“华为+龙芯”。
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要历经企业化、市场化、资本化等步骤,这远超出了科研团队自身的能力和资源边界。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存在‘孤岛效应’,要打破‘科学家都应当是苦行僧’的传统认知。”吴宜灿院士说,只有实现“研学产金”联动,才能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在科研成果的转化机构上,我国并没有打通“堵点”。多位专家建议,我国可参照欧美高校,建立以技术转移办公室(OTT)为枢纽的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体系。
OTT的主要职能体现在两方面。对内,它是高校知识产权的“掌门人”。以斯坦福大学为例,技术许可办公室(OTL)是该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唯一授权代表,职权范围涵盖科技成果确权、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商业计划制定等环节。对外,OTT是知识产权交易的撮合人。斯坦福大学要求该机构的员工与各行业广泛接触,基于最优匹配而非便利原则,开展转化工作。
南京江北新区是我国生命健康产业的“高地”,2019年产业规模达到900亿,距千亿级仅“一步之遥”。南京江北新区力争将生命健康产业打造成产业地标,而科研成果的高效转化至关重要。在这次大会上,“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链创新转化联盟”也宣告成立。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主任马璟被聘为首席顾问。
该联盟目标是培育生物医药一流创新生态体系以推动产业创新转化升级,进一步打通中国生物医药“政产学研金介医”产业链、服务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相关领域科研精英、临床大咖、投资先锋等顶级专家加盟。
责任编辑:李克诚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