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医疗(General Electric Healthcare)作为一家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经历可谓是一个典型的“从‘头回客’到‘回头客’”的故事。以下是从“头回客”到“回头客”的历程,以及GE医疗如何通过“无界创新”共享中国机遇的概述:
### 从“头回客”到“回头客”
1. "早期进入":GE医疗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市场,作为首批外资医疗设备供应商之一,迅速成为行业的重要参与者。
2. "本土化战略":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国市场,GE医疗采取了一系列本土化措施,包括建立研发中心、与本地企业合作以及招聘本地人才。
3. "市场适应":GE医疗深入了解中国医疗市场的需求,推出符合中国医疗体系的产品和服务,逐步赢得了市场的认可。
4. "品牌建设":通过持续的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GE医疗在中国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成为医疗行业的知名品牌。
### “无界创新”共享中国机遇
1. "创新驱动":GE医疗强调“无界创新”,即打破传统界限,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推动医疗技术的创新。
2. "本土研发":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GE医疗不仅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还与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开发适应中国市场的创新产品。
3. "合作共赢":与国内医疗企业合作,共同推动医疗设备和服务的发展
相关内容:
来源:【人民网】
在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简称“进博会”)上,连续七年参展的“全勤生”GE医疗携17款最新的创新成果参展,其中包括7款全球首秀和10款中国首展的尖端产品,聚焦重疾精准医疗、基层医疗等方面,深度结合人工智能(AI)、深度学习、自动化工作流等数字化技术,展现了全球高精尖技术与资源和中国智慧的交织融合,让中国医患同步获益于这些创新医疗科技,推动医疗新质生产力落地应用。

GE医疗中国总裁兼CEO 张轶昊
“AI、大模型等数字化技术与医疗科技的深度融合本身就代表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应用,把新质生产力与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发展战略相融合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GE医疗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张轶昊认为,GE医疗的“无界创新”成果更加聚焦在硬件+软件的数实融合,不仅包括从影像采集前端、到重建系统、AI生产力工具等覆盖全影像链数字化的精准医疗重器,如重疾诊疗一体化利器PET/CT MAX Apollo、中国首展的“微脑成像”高端科研型磁共振SIGNA MAGNUS、SIGNA Pilot凌云3.0T磁共振、整合更多AI应用和自动化工作流的全身超声Versana Premier华耀等,更包括GE医疗在全球首秀的通用大语言模型产品“技易答”等数字医疗创新应用。

GE医疗展台
从2018年首届进博开始,GE医疗已累计落地了43款首发首展的医疗科技,借助进博的溢出效应,完成了从展品到商品的蝶变。
以Apex量子平台为例,于2023年进博会发布后,便受到业界高度关注。基于该平台的Apex Expert CT也于当年年底在京下线,随后在全国陆续装机。其中,作为首批装机用户的雄安宣武医院,基于该设备实现了冠脉CTA扫描成功率的大大提升,还积极探索脑心同治等更尖端复杂的联合扫描技术,为常见病、高发病的精准诊疗带来重要价值。
GE医疗不断以实际行动诠释展商变投资商的进博故事,自去年进博以来,投入动作不断。2023年末,与国药合资的第二个工厂也在深圳完成奠基,很快将有产品上市。今年5月还在上海基地增投了3.8亿元用于产线扩产、绿色升级和数字化转型等项目。今年8月,GE医疗在天津基地成立十周年之际,宣布未来5年投入5亿元,将天津基地打造成为集创新、生产、服务为一体的磁共振东半球总部。就在本届进博会开展前不久,GE医疗超声大中华区总部暨高端医疗器械生态圈项目也落地无锡,将打造聚焦超声的高端医疗器械生态圈、创新中心、服务中心和客户体验中心。
张轶昊表示:“从首届进博的‘头回客’到年年的‘回头客’,GE医疗不仅是展商变投资商,更是生产商、创新商和生态商。GE医疗连续七年不缺席的背后,是对中国市场的长期看好和坚定投入。在中国这片创新沃土上,GE医疗通过引入全球尖端技术、融合全球资源和中国智慧,让更多聚焦精准医疗、数实融合的无界创新成果登上进博会的舞台,并联合行业内外合作伙伴,积极参与围绕重疾早期诊疗和诊疗一体化、基层医疗能力提升、高端医疗设备智造等生态圈建设,借助进博的溢出效应,服务中国大市场,共享中国大机遇。”
(责编:龚莎、轩召强)
本文来自【人民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