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眼泪”这个词汇原本用来形容那些曾经陪伴我们成长,但现在已经不再流行的文化产品或现象。男装大牌成为“时代眼泪”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市场变迁":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男装市场也在不断演进。曾经引领潮流的大牌可能因为未能及时适应市场需求而逐渐被边缘化。
2. "品牌创新不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创新是品牌保持活力的关键。一些男装大牌可能因为缺乏创新,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失去了吸引年轻消费者的魅力。
3. "时尚潮流更迭":时尚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过去的流行元素可能在新一轮的潮流中被重新诠释。一些曾经的大牌可能因为未能跟上时尚潮流,逐渐被人们遗忘。
4. "品牌定位转变":一些男装大牌可能因为品牌定位的转变,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市场份额。例如,原本定位于年轻消费者的品牌,可能转向高端市场,导致年轻消费者流失。
5. "社会环境变化":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一些曾经代表某个时代特征的男装大牌,可能因为不符合新时代的审美和价值观,而逐渐被人们遗忘。
总之,男装大牌成为“时代眼泪”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这些品牌来说,要想重新赢得消费者的关注,需要不断创新、调整品牌定位,并紧跟时代潮流。
相关内容:
你还记得当年省吃俭用买班尼路的自己吗?
或者陪着爸爸挑金利来领带的周末?

这些曾经霸占商场C位、广告刷屏的男装大牌,如今咋就成了“中产不爱穷鬼不穿”的“时代眼泪”?
从金利来拟退市到海澜之家关店近2000家,从班尼路被00后遗忘到庄吉破产重整,曾经的“国民男装”们,到底经历了什么?

辉煌与陨落:曾经的“顶流”如何变“冷门”?
金利来的故事最让人唏嘘。
这个1968年靠领带发家的品牌,90年代可是“中产标配”——爸爸们穿它的西装谈生意,叔叔们系它的领带去相亲,连广告词都透着底气:“男人的世界”。

可到了2024年,金利来却要从港股退市。
财报数据最扎心:2024年上半年,它的总营业额6.03亿港元,同比跌了9%;纯利5823.3万港元,同比暴跌26%。

曾经的“男人的世界”,为啥成了“父辈的衣柜”?
年轻人一句话点破:“款式太老气,像我爸的衣服。”加上优衣库、GXG这些新品牌抢市场,金利来的“老派”反而成了硬伤。

海澜之家的陨落更像一场“温水煮青蛙”。
当年那句“男人的衣柜”广告词有多洗脑,现在门店的冷清就有多刺眼。

巅峰时期它全国开店超5000家,市场份额稳坐国产男装第一,可这两年关店近2000家,市值蒸发700亿。
问题出在哪儿?

逛过店的人都有同感:衣服设计“又老又年轻”——说正式吧,不如雅戈尔挺括;说休闲吧,比不过太平鸟潮流。
更扎心的是质量:有网友吐槽买的衬衫洗两次就起球,裤子开线找客服,结果“等了半个月才解决”。

再加上现在年轻人买衣服看小红书、抖音,谁还专门逛线下“男人的衣柜”?
班尼路的故事最有“时代滤镜”。

2005年它销售额突破50亿,《疯狂的石头》里黄渤那句“牌子,班尼路!”直接成了“潮人暗号”。
可现在00后问“班尼路是啥”,80后只能苦笑:“当年我们省吃俭用吃馒头,就为买件班尼路的T恤。”它的衰落像被“前后夹击”:前有优衣库、HM这些国际快时尚抢市场,后有UR、太平鸟这些国潮品牌分流;更要命的是自己“作”——双11搞促销,网友买了1798元的衣服,结果少发货、客服拖延,等补发都到双12了。

管理混乱、质量下滑,曾经的“潮牌”成了“便宜但难穿”的代名词。
庄吉的陨落最让人感慨“时代变了”。

这个曾经请周华健代言、年产值30亿的品牌,靠“庄重一身,吉祥一生”的广告词火遍全国,主打35-55岁都市精英的商务休闲装。
可当Zegna、Hugo Boss这些国际品牌带着“轻正装”概念杀进来,七匹狼、利郎也推出免烫西装、时尚面料,庄吉的“老款西装”突然就不香了。

2023年,它甚至走到破产重整的地步——曾经的“精英标配”,成了“过时”的代名词。
集体陨落背后:是时代变了,还是品牌“没跟上”?
这些品牌的陨落,表面看是“市场内卷”,实则是没跟上“三个变化”。

第一,消费需求从“面子”变“里子”。
以前买男装看“牌子”,现在年轻人更在意“好不好看、舒不舒服”。

金利来的西装再贵,不如GXG的“无龄感衬衫”好搭牛仔裤;海澜之家的“男人的衣柜”再全,不如优衣库的“基础款”好搭配。
有网友说得直白:“我爸还穿金利来,但我买衣服只看设计,谁管你是不是‘老牌子’?”
第二,审美潮流从“统一”变“个性”。
90年代流行“正统商务风”,现在年轻人爱“无性别穿搭”“国潮联名”。
金利来后来也尝试联名圆明园,搞“MBTI人格穿搭”,但动作太慢——等它反应过来,GXG早靠“复古运动风”圈了一波00后;海澜之家请“00后”运动员潘展乐代言,可衣服还是“爸爸款”,年轻人根本不买账。
第三,渠道从“线下为王”变“全渠道融合”。
以前买衣服得逛商场,现在年轻人刷抖音、看直播就能下单。
班尼路的线下店曾经开遍县城,可电商时代它没跟上——双11促销搞成“少发货、慢处理”,反而砸了口碑;海澜之家的线下店越开越多,库存压力却越来越大,最后只能靠打折清货,越打折越掉价。
时代眼泪会消失吗?老品牌还有机会“逆袭”吗?
看着这些曾经的“顶流”变“冷门”,网友们的情绪很复杂:有人怀念青春,“班尼路是我学生时代的第一件‘牌子货’”;有人恨铁不成钢,“海澜之家要是把设计搞好点,我肯定还买”;也有人理性,“市场本来就是新老交替,跟不上时代就得被淘汰”。
但老品牌也不是没机会。
金利来的“圆明园联名”就挺有想法——把传统文化印在衬衫上,既有故事感又不土;海澜之家请年轻代言人、拓展女装童装线,也算在找新方向;甚至班尼路,要是能把品控做好、设计做潮,说不定还能“翻红”。
关键是要明白:现在的消费者,买的不只是衣服,更是“情感共鸣”和“自我表达”。
从“时代顶流”到“时代眼泪”,这些男装品牌的故事,其实是中国消费升级的缩影。
它们曾经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审美和需求,现在的陨落,不是因为“不够好”,而是因为“不够新”。
但商业的魅力就在于——只要愿意改变,“时代眼泪”也能变成“时代新宠”。
毕竟,谁不希望,当年陪我们长大的品牌,能陪我们一起“成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