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反映了纽约“殖民地”唱片店在音乐爱好者中的地位。在纽约这样的大都市,音乐文化丰富多彩,而“殖民地”唱片店可能是一个专门收藏和销售各种音乐唱片的地方,尤其是那些不那么主流或者难以在大型连锁店找到的独立音乐或者稀有音乐作品。
这句话中的“不喜欢音乐的平庸货色”可能指的是那些对音乐没有太多热情或者欣赏水平不高的人,而“躲避瘟疫一样躲避”则形象地表达了这些人对于“殖民地”唱片店的排斥态度。这可能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样的店铺与他们的审美或生活方式不相符,或者是因为他们不愿意接触那些他们可能不熟悉或不感兴趣的音乐。
这句话也可以看作是对“殖民地”唱片店的一种赞美,暗示了这个店铺在音乐爱好者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它为那些喜欢探索音乐多样性的人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场所。
相关内容:
“殖民地唱片”是纽约时代广场最著名的唱片店,这里不仅出售丰富的CD资源,同时还提供音乐艺人的画报和周边,并兼做旧磁带和中古黑胶唱片的交易。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他是纽约音乐唱片的象征,是美国歌手,音乐人,和电台DJ们口中传颂的唱片圣地。
位于百老汇街49号转角的“殖民地唱片”,被数以百计的音乐剧院簇拥其中。他紧邻着美国的音乐地标建筑布里尔大楼(Brill Building)
布里尔大楼是纽约时代广场流行音乐的地标建筑,无数由小城市而来的独立音乐人,怀揣他们的音乐梦想,到这栋楼上的剧院或录音房去试音。
在面试者挤进那个残酷的,只能容纳一个钢琴、一张长椅的试音室前,他们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殖民地”唱片店里研究曲谱和黑胶唱片。对于这些饥渴的搞音乐的人来说,这座破旧小楼里丰富的“藏品”,才是真正的“机遇”。
殖民地丰富的乐谱和黑胶唱片资源是音乐人前来此地的源动力
常客在“殖民地”只需要吹吹口哨,或者哼一哼“洛杉矶,洛杉矶,洛杉矶”,工作人员就会立刻认识到它的曲调,然后告诉你穿过货架间那条狭窄的走廊,就能找到你要的那首歌或是演奏这首歌的那个人。
很多人正是由此地真正走向了成功的音乐道路,至今保罗西蒙还住在附近,MTV电视台的部分办公室也坐落在这里。
在寸土寸金的百老汇,殖民地唱片店声名远播
但不喜欢音乐的平庸货色,却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这家唱片店。
美国的一个大众商业点评网Yelp对“殖民地”的唯一一句点评就是:“Don't go there.”
殖民地”唱片店起源于那个英国披头士入侵美国的摇滚时代,正如他的名字所展现出来的粗野气质,唱片店里环境脏乱,对待并不专注于音乐的游客,或只是买张黑胶炫耀的普通顾客更是爱理不理。既然这是殖民地,要的就是粗暴。
殖民地在好莱坞大街一个拐角的超大画幅广告
喜欢在网上下载音乐,光顾过“殖民地”的Jeffrey.M这样说道:
“一进这家店,你就像回到了80年代脏乱差的烤肉。这是一个闷热的,尘土飞扬的小盒子。
结账的地方在地下室里,从楼梯上走进去吱嘎吱嘎直响。里面闻起来是一股浓烈的猫尿味,唱片包装乌七八糟地散落一地。一只妖艳的鹦鹉被关在收银台边的笼子里,胖子老板抬起他那怪胎一样的臭脸,像弗兰肯斯坦似的,一动不动地靠在发霉的胶木墙上。
我猜这是一个家族式的商店,员工和老板长得很像,而且都是那种近亲繁殖的傻脸。”
地下室又脏又乱,味道刺鼻,老板Mike·G总是呆在里面发呆
从新泽西来到曼哈顿旅游的Miguel给自己的女友买了张黑胶做纪念,他对对“殖民地”唱片的价格嗤之以鼻:
“这他妈就是一个陷阱。我在这买了一张59.99美元一张的黑胶唱片,结果我回家在网上一搜,这张碟才卖8块钱。
这还不算那些特别有名的乐队的唱片。披头士的,性手枪的,一张卖119.99美元。”
在这里披头士的黑胶专辑,少说上百美金一张
明星周边丰富但昂贵
黑胶收集者Don曾经在“殖民地”交易过一些二手黑胶唱片。
“商人都是贪婪的,但殖民地已经远远超出了界限,如果让我找一个词形容他们。
这些家伙会套你的话,了解你的收藏状况,一旦发现他们看兴趣的唱片。他们会告诉你错误的估值,用最卑鄙的方式骗取你的唱片,甚至试图一分钱不花就把它拿走。
万一你上了他们的鬼当,过一个星期你会发现这张唱片已经被他们摆上了最前排的货架。唱片价格被抬高了50倍,等待天真的游客愿者上钩。
所以如果你不喜欢音乐,最好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这家唱片店。”
这里交易二手黑胶唱片,不过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这是纯粹的敲竹杠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殖民地”的老板Mike.G并不在乎这群可能连一台像样的黑胶唱机都没有人怎么想。
这并不代表他不在乎真正懂音乐的那群人。
Mike.G说他曾经亲自接待过齐柏林飞船的罗伯特·普兰特、保罗·西蒙、埃米尔·约翰逊、米克·贾格等巨星,店里还有专门为迈克尔杰克逊准备的小偏门,方便他溜进来挑选音乐。
“殖民地”每晚凌晨一点半才打烊,为的是方便晚睡的音乐人和制作人看完百老汇的剧目之后来挑选音乐。这才是所谓的用户体验!
对待那些懂音乐的专业人士,专业的员工会给出建议和推荐
只不过在挑选谁是用户上,殖民地唱片从一开始就找准了一块独特的缝隙市场:曲谱和黑胶,尤其是身处纽约百老汇歌剧院和流行音乐制作传播的绝对中心。“我们雇了精通各种类型的音乐的人”Mike.G说。“来这里的人甚至不用讲英语,不知何故我们能够用音乐的波长来交流。”
两获格莱美奖的黑人灵歌教父,詹姆斯布朗说:
“这里闻起来,就是一个音乐商店的味道!”
“殖民地唱片”于1948年开业。这正值摇滚乐启蒙的年代。在这几十年里,纽约的经历了无数个黑暗的时期。金融危机,整个纽约接近破产;80年代奇高的犯罪率让这个城市在国际上臭名昭著,而90年代起纽约则彻底变成了一个城市丛林。
“殖民地唱片”,在披头士狂热、迷幻、迪斯科、朋克头发、金属、嘻哈、MTV中顽强地幸存下来。这源于他对音乐人本身的专注和友好。
“你可以想象一下,这四十年里我遇见了国王和王后,总统和每一个摇滚明星。”老板说。“有一次吉米·亨德里克斯对我说‘我要把我周二的演出报酬给你”
但音乐本身的衰落,使“殖民地唱片”走向了尽头。
2012年9月15日,这个纽约音乐的领路人结束了他长达64年的灿烂生命。
老板Mike·G说:“大家都以为是网络音乐冲垮了我们。但实际上买黑胶和曲谱的顾客跟热衷数码音乐是不同的人群,网络下载对黑胶唱片的影响微乎其微。
问题是音乐行业在过去十年间一直在衰退。很多吝啬鬼跑到店里来,问一大堆的问题,得到足够信息后回家付费下载。虽然每天客流量很大,但是买的人越来越少。”
普通消费者对唱片的热情其实很低
很少人会花费大量的金钱去再去买这些难以保存的唱片
2009年,Mike意识到了唱片行业行将就木,于是他计划拍一个叫《曼哈顿的摇篮曲》的纪录片,讲述这个商店,这个品牌给音乐人带来的“创造性选择”。
讽刺的是,因为资金不足,最终“殖民地”不得不在那个摧毁他们的互联网上众筹资金。最终的成片由40分钟改成了8分钟,效果也是一塌糊涂。
尽管殖民地倒闭了,但纪录片里还是在炫耀其夸张的唱片收藏数量
“殖民地是我18岁搬到纽约时去的第一个商店。”黑胶爱好者Linda听说殖民地关张的消息感叹说。“我以前每天都要在那坐下来花几个小时欣赏音乐。在那里认识的朋友是如此友善和兴奋。这个唱片店是纽约音乐的最后一站,是纽约历史的一部分。”
时代周刊的评论则干脆了当:“唱片已死。”
倒闭后的唱片店门口被移动餐车占领
“殖民地”唱片店毫不在乎大众市场的选择是一种独立精神的表达。是纽约音乐的一个缺口,或者是一段特别时髦的话。当然这也意味着他的归宿必然是关门大吉。
尽管这家店倒下了,但他并不需要报纸上那些商业评论家们假惺惺的悼念。真正爱音乐的人自然会去赞美他辉煌的过去。
唱片已死,但爱音乐的人还在。
随着数字时代到来,任由我们如何念旧,实体唱片也无法逆天继续迎合市场。数字唱片和数字音乐取代实体唱片是大势所趋,可数字音乐似乎也并没有起到好的作用,数字音乐打乱了唱片的完整性,将歌曲拆分,使人们失去了淘唱片和整理唱片的真正乐趣,而数字唱片却恰恰相反。如今我们把当初泡唱片店的习惯也快速移植到了各种网络音乐平台。但是,这种转变总让人隐隐觉得这不是我们当初寻找音乐的习惯,也不是当初我们喜欢音乐的心情 。因为唱片的功能,它们无法实现!终于,有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面对稀松关闭的实体店,诞生了一家迎合互联的数字唱片店,它只做数字唱片,不零散,不凌乱;它努力还原唱片模式,做经典,可甄选。在这个以便捷快消为生存法则的社会中,它真正继承了新时代的唱片精神。它叫做,顶真唱片店!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与音乐相关的事儿
长按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顶真唱片架”
如果你想更多的了解我们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下载顶真唱片店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