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期折扣店在近年来确实受到了市场的关注,其火热的背后有多重原因:
1. "消费观念转变":随着消费者对性价比的追求,以及对健康、环保等理念的重视,临期商品因其价格优势而受到欢迎。
2. "供应链效率提升":随着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技术的进步,临期商品的处理效率提高,减少了浪费。
3. "政策支持":国家对于减少浪费、促进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持,也为临期折扣店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然而,临期折扣店能否持续“火”下去,还需考虑以下因素:
1. "市场竞争":随着越来越多的商家进入这一领域,市场竞争将加剧,如何保持差异化竞争优势是关键。
2. "消费者习惯":消费者对临期商品的态度可能因地区、年龄、收入等因素而有所不同,需要持续的市场调研和精准营销。
3. "商品质量与安全":临期商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需要严格把控。
4. "行业规范":随着行业的发展,相关法规和标准可能会逐步完善,这对临期折扣店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
总体来说,临期折扣店在短期内有望继续保持热度,但长期发展还需关注上述因素,并不断调整经营策略。
相关内容:
临期食品折扣店正热得发烫。不少身处一线二线城市的年轻消费者发现,最近两年,一种特别的小超市——临期食品折扣店,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自己工作生活的半径中,它们或是开在上班途经的地铁站旁,在工作的商务区楼下,或是开在周末逛街的商圈、购物中心,有的甚至直接开进了社区。从市场范围看,无论是华北、华东还是中部地区,都不乏临期食品折扣店品牌的出现。例如北京有好特卖(HotMaxx)、嗨特购(HitGoo),折扣MaMa等品牌,南京有小象生活,成都还有奥特乐。它们正纷纷进行全国扩张或是区域市场的深耕。资本敏锐地嗅到了市场商机。公开披露的例如好特卖已完成5轮融资,成立于2020年的嗨特购,已完成2轮融资。2021年,爱折扣(原食惠邦)和折扣超市“小象生活”相继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同年,繁荣集市(Boom Boom Mart 也完成了数千万人民币Pre-A 轮融资。和资本喜欢谈论的“风口”一词不同,临期食品的售卖生意其实是早已有之。在天津、上海等靠近港口的区域,一直都有不突出品牌的个体临期折扣店长期存在,它们往往以食品为主,货源来自进口贸易食品中的小众品牌。近年来,新消费品牌的崛起,又从供给侧增加了临期商品的供给。在临期折扣店逐渐火热起来之时,我们会发现行业对于这一业态的认知和前景,仍旧众说纷纭。从供应端看,商家去库存的需求决定了临期食品市场的长期存在。但从消费端看,“折扣”才是消费者趋之若鹜的原因。“没有人会以买到临期食品而沾沾自喜,但是都会因为买到有品牌的便宜货而窃喜。”折扣MAMA创始人邢云飞对我们表示。从经营端角度看,到底是该侧重“临期”还是“折扣”?前者更看重库存周转的概念,后者则是以低价致胜。而这两种不同的发展思路,也将影响到临期食品折扣店模式的未来走向。一、临期食品的魅力关于临期食品的经营,并非新鲜事。所谓临期食品,是指接近食品保质期,并在保质期内,属于安全范围的包装食品。从国家相关政策来看,原国家工商总局曾于2012年1月,曾发文明确要求,食品经营者对即将过期的食品应向消费者作出醒目提示,即到了保质期临期界限的食品需要告知顾客并单独售卖。就在同一年,北京市工商局制定了临近保质期限食品销售专区制度,并对商场超市销售食品保质期临界时间作了明确界定。据新华社报道,2012年2月,北京已有130多家超市设立“临近保质期食品销售专区”,把快到保质期的食品集中起来统一销售。
(来源:2012年2月,北京市工商局发布《临近保质期限食品销售专区制度》)
近年来,在社交网络上,关于“临期食品”话题的讨论也成为了新的流行密码,人们乐此不疲地分享着关于临期食品购物指南、开箱视频、线下门店打卡探底店视频......在豆瓣上,创建于2020年9月的“我爱临期食品小组”,已吸引了超过9万多临期食品关注者“临食工”的加入;小红书上,关于临期食品的相关笔记分享已超过1万篇,关于临期食品折扣店的打卡、探店内容也有超过一千多篇的笔记。




(部分品牌基本情况-来源:天眼查、媒体公开报道)
不过,即使是聚焦相同消费场景,消费市场和消费人群,这些品牌的打法也不相同。近日,我们探访了位于北京国贸CBD商圈的好特卖、嗨特购门店。由于地处商务办公区,好特卖万达CBD店,以及嗨特购银泰中心的门店外观都较为商务简约。在好特卖万达CBD店,进门就能够看到位于收银台处陈列的一箱箱超低售价的巴黎水。在动线规划上,进门左侧是清洁美容、洗涤纸巾类商品,右侧是酒水饮料区,最中间的货架位置,给了休闲食品、方便食品等品类商品。位于门店最里面的,则是仅有的一小排低温储藏冷柜,用来放置饮料啤酒。





(好特卖万达CBD店)
抬头所见,门店四周到处都贴满了“在这里,我们实现了零食自由!”,“惊天特价”,“一大堆好物即将来袭”等夸张风格的海报,这些生动的文案,以及直观的价格对比标签(售价多为正常销售价的三折到五折),吸引消费者做出选择。距离好特卖直线距离1公里左右的嗨特购银泰中心店,位于国贸地铁站附近,其门店装修风格更为精致,门店的一半区域留给了美妆护肤商品,颇有目前购物中心流行的网红美妆店的风格。一进店,就能够看到一整面醒目的面膜墙。就连一些休闲食品和饮料,也被整整齐齐地陈列在一个个专门定制的黑框白底的格子货架中。据投中网消息,除却食品之外,嗨特购的美容类产品则占据了大约30%销售。




(嗨特购银泰中心店)
从面积和选址逻辑来看,好特卖和嗨特购都是典型的流量型打法。除了选址带来的天然流量,休闲食品、方便食品、饮料、酒水等核心品类的动销率相对较高,品牌更新较快。匹配门店所在的大流量选址,更容易吸引源源不断的年轻消费者进店。远在南京的小象生活,则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好特卖、嗨特购的发展路径。小象生活主要聚焦社区消费场景,门店风格颇为简约,主营食品饮料、日用杂货、餐桌调料、米面粮油等家庭日用产品,SKU 1000个。正如小象生活创始人、CEO粟海辉的形容,“小象生活就像是砍掉了生鲜的永辉。”他认为,理想情况下,一个小区的周边如果有生鲜卖场和小象生活,基本上就可以覆盖所有的日常生活需求。同样是聚焦社区场景的折扣MaMa,其门店品类比较均衡,覆盖厨房、日化、零食、酒水、冻品等家庭生活品类,但是每个品类都只提供2-3个品牌。其品类组合更接近家庭消费者的习惯。可以看到,社区型门店的消费者多为中老年人,经营者也更加看重门店的复购和熟客经营,而不是单一的流量逻辑。三、流动的货架尽管临期食品是一个大市场,但临期食品折扣店本质上还是一门零售生意,所有实体零售门店趟过的坑,临期食品折扣店也会遇到,甚至其挑战会更为复杂,而这一模式能否孵化出现较大的市场玩家,取决于该模式能否成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供应链是核心问题所在。不同于一些经典的零售业态,临期折扣店的供应链具有较大的特殊性。尽管临期食品折扣店的商品汰换率堪比便利店。但是,便利店的汰换率很大一部分来自鲜食,鲜食背后则是便利店自身的产品研发能力。其次,便利店是很多新品牌(如食品、饮料品牌)接触消费者的第一渠道。此外,对于成熟的便利店品牌来说,其品类规划相对稳定。换句话说,在便利店平日补货时,商品和品牌结构不会出现特别大的变化。临期食品折扣店则有所不同,其货架上的商品灵活性强,但缺乏稳定性。从货源看,目前临期食品商品的供应渠道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一是生产厂商的库存商品;二是代理商的库存商品、串货;三是电商平台积压的退货、库存商品;四是实体超市的退货商品;五是进口食品的库存。无论是哪一种供货渠道,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体现在于效期、货量、定价空间。我们看到,临期食品折扣店的商品更新速度较快,品类品牌更换也很频繁。热门商品、大牌的商品上架后很快被抢空,但补货跟不上。留在货架上的不乏新奇特商品,小众品牌或者较为冷门口味的商品。据行业媒体《第三只眼看零售》报道,“对品牌厂家来说,无论临期商品是否客观存在,它在市场上流通都会影响其正常的采销体系,并容易造成价格体系混乱,损害品牌商利润。因此品牌商对临期商品的干预时有发生,例如就有乳制品品牌实施控价,导致临期商品拿货价提升。”在好特卖万达CBD店探店时,一位工作人员指着一袋猫砂告诉我,“趁现在有货可以赶紧入手,也许再补货时,就是别的品牌了。”据好特卖官网信息显示,好特卖有100多位职业买手在全球搜寻折扣力度的商品,其合作品牌超过1000个。或许随着合作品牌的增多,好特卖的供应链稳定性也会逐步增强。为了减少对临期供应链的依赖,小象生活开始增加不少厂家直供新品,以及本地货品,小象生活创始人粟海辉就对媒体介绍说“长期看,我们会成为一个去中间流通环节、去品牌溢价的F2C新渠道。”据悉,折扣MAMA已经开始尝试合作联名品牌和自有品牌商品。在其创始人邢云飞看来,“这还是一个新零售的生意。相对于‘临期’,‘品牌的认知’对于消费者仍旧重要。”一位关注折扣店的业内人士告诉我们,从长期来看,临期折扣店真正的出路在于“折扣”,而不是“临期”,甚至“临期”的概念以后可以被淡化。日本零售学者渥美俊一在对折扣店业态的研究中曾表示:“软折扣因为供应链的不稳定性,难以管理运营,好卖的快速售出,不好卖的积灰,店铺容易成为‘垃圾堆’,消费者不忠诚,都是过来薅羊毛,店铺员工工作量大,老板可能会赚些小钱,但企业最后仅剩下疲劳。”这一观点也同样适用于当前一些临期食品折扣店品牌。有业内人士告诉我们,从消费者端看,临期折扣店真正的魅力在于,有能够提供“低价但是品质还可以的商品”的能力。至于这个商品本身是不是临期,并不是商业模式的核心,更多是营销的需求。因此,临期食品存在本身并不是临期折扣店发展的动力。真正的胜负手,仍旧是提供差异化商品和提高性价比的能力。四、未来发展事实上,临期食品的线下销售在国外已有较为成熟的经营模式。据外媒报道,在英国利兹,有一家由慈善机构“The Real Junk Food Project”开设的“A food waste supermarket”。通过与当地其它超市进行合作,进购临期食品并进行售卖,通常这些食品的价格都很便宜,人们甚至可以不付钱,通过劳动来换取,这家超市为当地的贫困家庭带去了不少支持。在美国华盛顿,也有一家名为“Daily Table”的非营利性零售超市,超市里大部分都是由当地的大型供应商捐赠的临期食品,为人们提供各种便宜的农产品、乳制品、面包等食物。2016年2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就开了一家专营过期食品的超市。这家名为WeFood的超市专营过了保质期或是包装损坏的食品。店内商品价格要比一般超市便宜三到五成。WeFood超市的初衷旨在减少食物浪费,吸引有环保意识的顾客和收入低预算有限的人群。最近两年,国内临期食品的热潮也催生了线下临期食品折扣店的火热。随着《反食品浪费法》的颁布和施行,反食品浪费也开始成为一种社会、消费文化潮流。政策的利好让行业参与者看到了市场前景。但同时,临期食品市场的安全也需要商家自律和市场监管。人民日报曾发文报道,对于临期食品的界定,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国家标准,尽快制定出台更加科学的、统一的国家标准,才能给临期食品加上更精确的“倒计时”,让消费者买得明白、吃得安心。此外,对临期食品监管同样要落实“四个最严”要求,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百姓“舌尖上的安全”。随着反食品浪费,可持续消费理念的逐步渗透到消费层,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临期食品。随着一系列相关政策规范落地,临期食品行业的发展也会更为规范。而临期折扣店未来要实现可持续,稳定,规模化的发展,还需要提升自身的供应链稳定性、资源整合能力,门店经营服务能力。谁拥有强大的供应链能力,商品力,谁就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赢得一席之地。(文/李睿奇)来源:中国连锁经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