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品牌的上榜,对于青岛这个“品牌之都”来说,不仅是对其品牌建设成果的认可,也是对其未来发展的巨大鼓舞。以下是关于如何再创优的一些思考:
1. "强化品牌培育":
- "政策扶持":继续出台有利于品牌发展的政策,如税收优惠、资金支持等,鼓励企业加大品牌建设投入。
- "培训提升":加强对企业品牌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其品牌策划、运营和推广能力。
2. "提升产品品质":
- "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品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
- "质量监管":强化产品质量监管,从源头上保障产品品质。
3. "加强品牌宣传":
- "国际交流":积极参加国际品牌交流活动,提升青岛品牌的国际知名度。
- "新媒体营销":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多样化的品牌宣传和推广活动。
4. "拓展市场渠道":
- "市场拓展":鼓励企业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提高市场份额。
- "跨境电商":利用跨境电商平台,拓展国际市场。
5. "塑造城市品牌形象":
- "城市文化":挖掘和传承青岛的城市文化,将其融入品牌建设中。
- "城市环境":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为品牌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6. "推动产业升级":
- "产业结构调整":
相关内容:
【QMG青岛广电·回澜听涛·2月25日讯】
国家级名单公示,青岛品牌再上榜!
2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公示了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名单,经过层层审核、评定,93个企业品牌和43个区域品牌上榜。
山东在此次名单中共入选6个企业品牌、两个区域品牌,其中青岛企业表现亮眼,占据两席——
青岛啤酒被评为食品行业的“时代优品”,而在轻工行业的“时代优品”序列中,海尔的名字清晰可见。


这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开展中国消费名品方阵建设工作以来首批公示的名单,含金量不可谓不高。
为何要评选“中国消费名品”?
其一在于“创牌”。
分级打造中国消费名品方阵,是聚焦消费品产业特色优势,加快培育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和优质品牌的重要内容。《关于分级打造中国消费名品方阵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构建品质至上、特色鲜明、产文融合的品牌体系,培育文化内涵丰富、全球认可度高的优质品牌,打造一批国际一流消费品企业和特色品牌。
其二在于提振消费扩内需。
当前,品牌力成为消费者选择的重要依据,成为“中国消费名品”意味着产品拥有了“官方背书”,进而持续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同时,在大力提振消费的当下,名单的公布也增加了好产品的“曝光率”,在生产端提振企业信心,鼓励其在品牌塑造与产品创新方面进行更多探索。

正如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何亚琼所言,“做消费名品方阵,做数字‘三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活动,最主要的就是注重品质和质量,让优质优价的好产品卖出好价钱。”
总而言之,“中国消费名品”评选不仅是对企业品牌的肯定,亦是一项推动产业升级、促进消费内循环的系统性工程。
眼下,青岛已然走在了前列。把握机遇,青岛还将继续向前,为消费者创造更多优质、可信赖的消费选择,用更多“名品”塑造发展新优势。
1“滚起雪球”的消费名品
中国消费名品的评选条件极为严苛:
在省级层面,只有自主创新、品质高端、信誉良好的消费品牌才有可能被继续向上推荐;在国家层面,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有关单位继续从产品创新力、市场竞争力、品牌影响力、文化赋能力等方面开展价值评价。
分级多层次全方位展开评估,是对参评品牌的全方位审视,也是国家视角下品牌到底如何才算是“高质量”的一次实地检验,这也使得“中国消费名品”的名号含金量颇高。

另一方面,进入中国消费名品方阵的品牌及其所在区域,都将获得更高层级的支持。
于企业而言,获得的是进一步拓展品牌知名度和销售渠道的机会——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分级打造中国消费名品方阵的通知》,有关部门将系统策划中国消费名品传播路径,构建消费名品全球传播矩阵,充分利用跨境电商平台、海外合作机构、新媒体集群等,拓展海外传播途径和销售渠道。
于区域而言,将得到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通知》提到要充分发挥各类政府引导基金和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引导金融资源精准对接名品企业融资需求,对中国消费名品方阵承载区域、重点企业提供支持。

深挖发展消费名品的底层逻辑,不难发现,其实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当品牌声量越来越大,其带来的“流量”也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生活需求的同时,进一步激活了市场活力,最终助力产业升级、区域发展。
目光投至青岛,培育“中国消费名品”本就有明显的优势和雄厚的基础。作为“品牌之都”,青岛目前拥有2家世界品牌500强企业、68个中国名牌、700个山东省名牌,这些被市场“认证”过的品牌是青岛培育消费名品的坚实储备库。此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也让“供给端”优品频出,这些都是“创牌”的底气,也是释放消费潜能的引擎。
2青岛的“创牌之旅”
创名品,创品牌,青岛也一直在产业的发展链条上攀登。而这段“攀登”的历程,实际上也是城市与企业携手共进的过程。
从城市的视角看去,早在2021年,青岛就发布了《关于加快以品牌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实施品牌基础提升工程、品牌供给提升工程、品牌需求提升工程,并成功入选2022年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名单。
巩固示范成果,青岛还在《关于做好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质量提升与品牌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提出深入实施消费品“三品”行动,组织企业参加纺织服装“优供给 促升级”活动、食品工业“三品”成果展,推广数字化助力“三品”典型场景案例,争取更多品牌进入中国消费名品方阵。
城市搭建平台和场景,为企业的创牌之路添砖加瓦,而本次两家青岛企业的入选,也进一步证明了青岛与企业间的“双向奔赴”。
在企业端,打造“名品”的前提是打造“优品”。以青岛啤酒为例,其推出的“基于数字化端到端解码的魅力感知质量管理模式”,涵盖了标准化控制体系、数字化管理平台、专业化人才团队、全程化感官评价4大系统,通过从“感知质量需求”到“品牌体验”的精准解码传递,建立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以科技力量的注入带来更佳品质的呈现。

在品牌打造方面,青岛的企业也有足够的“发言权”。
从一开始,海尔就坚持自主创牌,以本土化研发、本土化制造、本土化营销的“三位一体”布局,让世界认识来自中国的海尔。

面对当下“增品种”“提品质”的更高市场需求,海尔也持续在迭代升级的道路上探索。从智慧成套探路尝试,到场景落地可展可销,持续丰富的产品种类见证着不断扩大的生态海尔。在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海尔已连续21年入选,在全球视野中绽放品牌光芒。
“城市+企业”携手共进,带来的不仅是一个个品牌的崛起,更带来从深层激活消费优质的供给,以及区域发展广阔的空间。
3未来的“创优”路径
在“创牌之路”上前行的青岛,已经有一定的品牌积累。海尔、青啤、海信、澳柯玛等企业撑起了“青岛制造”的排面。而要让更多品牌以新锐的姿态持续涌现,城市还需在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上拿出更大作为。
首先是消费名品“量”的扩容。围绕进一步提振消费,2025年青岛提出要支持引进品牌首店落地100家。在“引”的同时,培育本土力量也同样重要。乘着扩大消费的东风,让更多消费名品从青岛出发,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这实际上也是对城市产业的提升。

其次,本次上榜的消费名品,均集中在“时代优品”序列,出于培养未来竞争力的考量,青岛同样需要培育更多具有创新性的“潮流新锐”,引领消费潮流,拓展时尚业态。
凯度(Kantar)发布的2025年值得关注的全球大营销趋势显示,社交电商的兴起降低了小品牌的门槛,这一趋势的到来为城市接续做强潮流品牌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
与此同时,通达的网络渠道让品牌培育的赛道变得更加扁平,持续“创牌”更需要考校的,就成了城市的营商环境。

尊重创新,鼓励创牌,青岛已获批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嵌入新发展格局,形成鼓励原创的良好氛围。
优化创业政策环境,青岛建立起约200人的创业服务专员队伍,并将创业担保贷款政策进一步升级,个人创业担保贷款额度由20万元提高到30万元。在全流程的“陪伴式”服务之下,2024年扶持创业4.52万人,带动就业6.55万人。
如今,雷神、万和春、沃隆等一批具有知名度的品牌加速崛起,京东MALL、U·SEA奇幻海世界等消费场景强势“出圈”。青岛要力争让更多品牌成为“消费名品”,完成对消费和对产业的双向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