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白银:西北山村的“花样”之变
甘肃省白银市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一片充满历史与文化的土地。近年来,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白银市的许多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村民的生活质量也显著提高。以下是一些白银山村变化的亮点:
1. "生态修复与绿化"
- 白银市的山村在推进生态修复和绿化工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等措施,山村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空气质量提升,生物多样性增加。
2. "乡村旅游发展"
- 白银市的山村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发展乡村旅游。游客可以体验农家乐、徒步旅行、民俗表演等活动,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增长。
3. "特色产业培育"
- 白银市的山村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培育了特色产业。比如,一些山村发展了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如中药材、有机蔬菜、土鸡等,提高了村民的收入。
4. "基础设施改善"
- 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山村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使得山村与外界的联系更加便捷,也为村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5. "文化传承与创新"
- 白银山村在传承传统民俗文化的同时,也进行了创新。比如,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既保护了文化遗产,
相关内容:
新华社记者王铭禹、胡伟杰
三伏天里,顾峻源不顾烈日,弯着腰在自家小花园里忙前忙后,悉心照料园内的花苗,上千株九月菊生机勃发,为农家小院增添了光彩。
“过不了多久,这些花就全开了,到时候一定能卖个好价钱。”顾峻源看着花苗欣喜地说道。
顾峻源是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顾家善村人,这里濒临黄河,三面环水,一到夏季树木葱茏,一派“陇上江南”风光。然而,虽有好山好水,顾家善村过去的村容村貌和经济发展却并不像它的风景那么“美丽”。
该村党支部书记王维富介绍,像很多偏远农村一样,顾家善村此前基础设施落后,垃圾成堆,短短几年前还是一个“走烂泥路”的村子,经济上产业结构单一,人均耕地不足1亩,村民大多靠外出务工或种地为生,收入普遍较低。
近年来,甘肃省结合各市州特色,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并提出今后三年统筹安排3亿元专项资金进行扶持。一些过去不被重视的自然风景、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不断被开发出来,成为带动偏远乡村脱贫致富的抓手。
在白银区政府规划下,顾家善村将眼光瞄准了自身优越的自然风光和花卉业,打造“花村”旅游品牌,同时整合各类资金,把发展乡村旅游和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整治环境卫生结合起来,由此迎来了“花样”之变。
“历史上顾家善人是从江南一带迁徙而来的,几百年来一直延续了祖先的生活习惯,有种花、养花的传统,而且这里距离白银市区近,有很大的消费市场。”王维富说,过去村民养花只图观赏,但要把花卉当成一项产业去发展,很多村民还是心里没底。
为此,当地政府专门选派种植能手去宁夏、天水等花卉基地参观学习,同时专家进村入户指导种植。去年10月,顾峻源尝试用温室大棚培育了5000余株郁金香,到今年3月,花苗全部绽放。“通过本村装饰、外地游客购买、批发销售等,上市不久就销售一空。”
目前,顾家善村培育花卉盆景3万多盆,种植各类花草30多亩。“下一步我们计划流转土地300多亩,成立花卉合作社,发展订单种植和网上销售,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顾峻源说。
记者近日走访顾家善村看到,村里房前屋后花团锦簇,三角梅、橡皮树等花草生机盎然,巷道内小桥流水,居民房青砖蓝瓦,宛如一幅“景在村中、村融景中”的乡村田园画。虽值盛暑,却感受不到暑气逼人,微风卷起阵阵花香,令人陶醉。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游客接踵而来。截至目前,顾家善村累计接待游客35万多人,旅游收入320多万元。不少在外务工的村民返回家乡,办起了农家乐,吃上了“旅游饭”,曾发财就是其中之一。去年,他结束了常年在外跑运输的活儿,回乡创业。“旅游旺季每天能接待200多人,平均每月营业额上万元,守着庄户院就能奔小康。”
据了解,“花村”顾家善只是白银市近年来打造的乡村旅游品牌之一,此外,白银市还打造了“石村”萱帽塔、“乡坊”强湾村、“水村”大川渡等多个乡村旅游品牌,无不是结合当地特色,充分利用农村的“土气”“老气”,让昔日百姓眼中习以为常的花花草草、田园河流、农特产品、手工技艺等“活起来”,带动白银乡村旅游的大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