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满街AJ(Air Jordan)的现象可能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1. "经济因素":随着生活成本的上升,一些消费者可能因为经济压力而减少了对奢侈品牌的消费。
2. "审美疲劳":长时间流行同一种风格,消费者可能会感到审美疲劳,寻求新的潮流和风格。
3. "品牌多元化":市场上出现了更多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和产品,吸引了消费者的注意力。
4. "环保意识":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一些消费者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可持续发展的产品,而非过度消费。
5. "疫情影响":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影响,很多消费者可能减少了非必要消费。
6. "个人价值观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消费的态度和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更多的人开始追求个性化和实用性的消费。
总之,满街AJ的现象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过,这也体现了消费市场的多样性和变化性。
相关内容:
走在现在的街头,你有没有发现——以前随便逛个商场都能撞见三五双AJ的场景,好像突然消失了?

去年夏天我在太古里蹲了半小时,居然只看到两双AJ1高帮,其中一双还是阿姨接孩子时穿的旧款。

这和2018年我排7小时队抢AJ1黑红禁穿的疯狂,简直像两个世界。

曾经被男孩们奉为“梦中情鞋”的AJ,咋就从潮流顶流变成“街头稀有物种”了?

当年有多疯,现在就有多凉:AJ的“黄金时代”有多离谱?
2018、2019年的AJ,那真是“鞋界顶流”。我记得那会儿朋友圈天天刷到“抽签中了AJ1倒钩”“加价3000收灰橙350”的动态,得物上一双普通AJ1高帮能炒到4000+,限量款甚至被炒到五位数。为啥这么火?一是品牌光环——作为乔丹亲签的Nike子线,AJ自带“篮球之神”的传奇滤镜,加上和Yeezy的“双雄争霸”,直接把运动潮鞋推成了身份象征;二是饥饿营销玩得溜,限量发售、联名炒作,再加上二级市场的“炒鞋”风,让AJ从“穿的鞋”变成了“能赚钱的投资品”;最关键的是跟风效应——“全班男生都穿AJ,我不穿就是土”“穿AJ=家里有矿”的标签一贴,学生党省吃俭用、打工人咬牙分期,硬是把AJ捧成了“全民潮鞋”。

可谁能想到,这股热潮来得快,退得更快。

2021年后,市场突然转冷:得物上AJ“破发”成常态,原价1299的AJ1低帮挂1000都没人要;曾经排队抢的灰橙350,现在去奥莱能碰到“三件五折”的清仓;更扎心的是,上周我参加95后老乡饭局,50多号年轻人里,居然只有我一个穿AJ1,其他男生要么穿萨洛蒙越野鞋,要么踩昂跑轻跑鞋,女生更绝,直接蹬上“猪腰子鞋”和细高跟——曾经的“潮流标杆”,彻底成了“小众怀旧款”。

从顶流到冷门:AJ跌下神坛的4个扎心真相
1. 营销太“套路”,消费者看透了
AJ的衰落,首先得怪“自己作”。这几年AJ的操作,用网友的话说就是“换个颜色就当新鞋卖”:同一双鞋型,今天出个“黑脚趾”,明天搞个“小闪电”,后天再弄个“芝加哥”,除了配色变变,科技、设计几乎没更新。更离谱的是,明明是批量生产的“常规款”,偏要搞“限量抽签”,结果每次发售都是“陪跑”,转头二级市场就挂出几千双。时间久了,消费者哪能不烦?“以前抢AJ像拆盲盒,现在拆多了才发现——盒里装的都是老款换皮!”知乎网友@球鞋老炮的吐槽,说出了无数人的心声。

2. 价格虚高+假货泛滥,“身份标签”变“智商税”
AJ的价格,早就脱离了“鞋”的本质。基础款千元起步,联名款随随便便三四千,限量款更是被炒到“天价”。可高价换来的不是更好的体验,反而是铺天盖地的假货。莆田鞋厂连AJ1的“做旧褶皱”都能1:1复刻,得物鉴定都能翻车,谁还敢花大价钱买“身份象征”?“我花3000买的AJ1,被同事说‘莆田货吧’,气得我直接挂闲鱼——现在谁还信AJ能显身份?”小红书用户@阿琳的经历,道出了AJ的尴尬:曾经的“有钱标志”,现在成了“可能被嘲笑”的风险品。

3. 国潮崛起+新鞋抢位,AJ不再“不可替代”
AJ的没落,也赶上了国潮的“高光时刻”。李宁的韦德之道、安踏的KT系列、匹克的态极,论设计,有“中国风”刺绣、云纹大底;论科技,有䨻丝鞋面、氮科技中底,价格还比AJ便宜一半。更扎心的是,AJ的“同厂兄弟”Dunk、SB,还有阿迪的Samba德训鞋、萨洛蒙的XT-6,早就抢走了年轻人的目光——Dunk更百搭,Samba配牛仔裤更潮,XT-6能爬山能压马路,谁还非盯着AJ?“以前觉得AJ是潮鞋唯一选择,现在发现——好看的、好穿的、不贵的,多了去了!”00后网友@阿凯的话,戳中了AJ的痛处:当“唯一”变成“之一”,热度自然就散了。

4. 消费降级+理性回归,年轻人不“为溢价买单”
这两年,“不是XX买不起,而是XX更有性价比”成了全网梗——羽绒服穿军大衣,冲锋衣选国产,球鞋也一样。年轻人不再为“潮流标签”盲目花钱,反而更看重“好穿不贵”“不撞鞋”。我表弟去年过生日,我想送他AJ1,他直接拒绝:“哥,我买了双匹克大三角,才500多,缓震比AJ还好,关键全班就我一双,多酷!”这种变化,连得物都扛不住——2021年欧洲两大球鞋电商破产,2024年美国StockX裁员,曾经靠“炒鞋”赚钱的平台,现在都得面对“鞋回归消费品”的现实。
潮鞋会变,但热爱不变:AJ的衰落,藏着什么启示?
AJ的“凉”,不是“球鞋文化”的消亡,反而是“潮流回归本质”的开始。以前我们追AJ,追的是“我穿的是乔丹同款”“我穿的是限量款”;现在我们选鞋,更在意“这双鞋舒不舒服”“符不符合我的风格”。就像网友说的:“球鞋本来就是穿的,非要搞成‘身份象征’,累不累?”
对于品牌来说,AJ的教训更深刻——靠营销、炒价能火一时,但想长久,得靠真本事。
看看国潮品牌,李宁用“中国李宁”系列重新定义潮流,安踏用“氮科技”打破“国外科技垄断”,这才是“圈粉”的正道。而AJ呢?新任CEO还在搞“跳票”“饥饿营销”的老套路,可现在的年轻人,早就不吃这一套了。
走在晚风中,我摸着脚上穿了三年的AJ3黑水泥,突然明白:潮鞋会过时,但对篮球的热爱、对穿搭的讲究,永远不会消失。
或许AJ的“凉”,恰恰是提醒我们——别被“潮流”绑架,穿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酷的。毕竟,鞋子是穿在自己脚上的,舒服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至于“别人怎么看”?
爱谁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