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作为中国丝绸的重要产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丝绸文化资源。近年来,广西在传承与创新丝绸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提升“桂字号”丝绸品牌的影响力,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繁荣。以下是一些具体措施和成果:
1. 传承传统技艺:广西积极保护和传承传统丝绸技艺,如桑蚕养殖、缫丝、织造等。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技艺比赛等方式,提高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2. 创新设计理念:广西鼓励设计师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创作具有民族风情的丝绸产品。同时,借鉴国际时尚元素,使“桂字号”丝绸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
3. 品牌建设:广西政府加大对“桂字号”丝绸品牌的宣传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参加国内外展会、举办品牌推广活动等方式,拓展市场渠道。
4. 产业链整合:广西推动丝绸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实现产业协同发展。从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到销售渠道,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5. 拓展市场:广西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拓展国内外市场。在国内外设立专卖店、电商平台等销售渠道,提高产品销量。
6. 文化旅游融合:广西将丝绸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打造特色旅游产品。游客可以参观丝绸博物馆、体验桑蚕养殖、观看丝绸表演等,感受丝绸文化的魅力。
7. 政策支持:广西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
相关内容:
12月22日,由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发起并指导,河池市宜州区人民政府主办的“桂字号”宜州桑蚕茧产品产销对接(南宁)活动暨南方丝巢南丝新壮锦发布会在南宁举行。活动旨在深入挖掘广西丝绸文化,展现丝绸家纺与家居服装的独特韵味,拓宽广西丝绸产品的销售渠道,提升“桂字号”丝绸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赋能乡村振兴。

据悉,广西作为全国最大的优质原料茧生产基地,桑蚕生产规模连续19年稳居全国首位,生丝产量连续15年蝉联全国第一。其中,宜州区蚕茧产量稳居县域首位。全区现有桑蚕茧丝绸产业企业2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9家,仓储交易平台企业2家,具备出口资质的企业4家。2023年,宜州桑蚕加工业产值高达56亿元。
此次南丝新壮锦发布会以《南丝织梦》为主题,进一步体现了南丝新壮锦这一全新民族织锦的深远内涵与非凡价值。南丝新壮锦采用广西特色的绿色有机桑蚕丝为原料,融合现代纺织工业新技术,将传统美学与现代审美巧妙结合,不仅传承与创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积极响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
壮锦,是壮族人民凭借精湛手工艺与丰富想象力创造的独特技艺,与云锦、宋锦、蜀锦并列为“中国四大名锦”。2006年,壮族织锦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手工壮锦多以棉线或麻线为经,棉线或丝绒线为纬。而此次发布的南丝新壮锦,开创性地在现代提花机上精选桑蚕丝作为经纬线,织造出全真丝材质的新壮锦,实现了优质原材料、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辅助织造的完美结合与突破,国内尚属首例。南丝新壮锦具有新材料、新技术、新色彩、新应用四大特点,填补了全蚕丝作为织物经纬线材壮锦面料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发布会上,以南丝新壮锦精心设计的系列作品亮相,涵盖服装、配饰、箱包、文创产品等,迅速吸引了现场观众的目光。特别是将南丝新壮锦面料与广西各民族文化精髓融合的“呗侬锦”,既展现了织锦的绚丽图案与精湛工艺,又镌刻着多民族文化的独特风情与深厚底蕴,是对传统织造技艺的致敬,也是广西各民族人民热情好客、和谐共融精神的新诠释,每一件“呗侬锦”都是传递深情厚谊的艺术佳作。
本次活动将为广西茧丝绸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也为茧丝绸行业的绿色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与借鉴。广西茧丝绸产业将持续创新、蓬勃发展,为广西特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中国日报社广西记者站 石睿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