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飞跃,法国飞跃,大孚飞跃:国货罗生门大戏》
正文: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货品牌逐渐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其中,飞跃、法国飞跃、大孚飞跃这三个品牌的故事,就像一部国货罗生门大戏,充满了曲折与传奇。
一、飞跃:中国制鞋业的骄傲
飞跃,作为我国著名的制鞋品牌,诞生于1971年。它以精湛的工艺、优良的品质和实惠的价格,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飞跃鞋凭借其舒适、耐磨的特点,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
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飞跃也遭遇了不少困境。曾几何时,我国制鞋业受到国际品牌的冲击,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然而,飞跃凭借其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成功实现了品牌升级,成为我国制鞋业的骄傲。
二、法国飞跃:跨国合作的新篇章
在飞跃发展的同时,我国企业也开始寻求跨国合作。法国飞跃便是这一背景下诞生的产物。2011年,飞跃与法国著名鞋履品牌SAINT JAMES达成合作,共同打造飞跃SAINT JAMES系列鞋履。
这一合作,不仅为飞跃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让法国消费者领略到了中国品牌的魅力。飞跃SAINT JAMES系列鞋履在法国市场取得了良好的口碑,成为国货走向世界的一个缩影。
三、大孚飞跃:传承与创新并行
大孚飞跃,作为
相关内容:
上海中山西路207号,如今的这片土地,属于上海市消防指挥中心,上世纪50年代,这里曾是大孚橡胶厂的旧址,你或许没听过这家工厂的名字,但他们旗下诞生过一个非常有年代感的品牌——飞跃。

彼时的大孚橡胶厂,曾在80年代凭借年产1371万双飞跃鞋,一度成为东南亚地区的最大鞋厂,但30年后,一切物是人非。
飞跃的诞生要追溯到上个世纪初。1931年,民族资本家崔福庄建立了大孚橡皮工厂,1941年改名为大孚橡胶厂。
1950年开始生产加工解放鞋,就是我们军训穿的那种,当时的年产量达到1138万双。

1953年,大孚橡胶厂被收归国有,5年后,开始生产民用版的解放鞋——飞跃,并正式注册商标,成为当时最畅销的品牌。
当时一双飞跃鞋卖4-5元,其火爆程度,丝毫不亚于今天的AJ。但那时的品牌不像现在,搞什么物以稀为贵,只要你想买,多少也给你做出来。经销商开着卡车卖鞋,老百姓拿着现金等着买,是非常常见的场景。

从1974年开始,因为利润高,工艺简单,大孚橡胶厂逐渐把主营业务改为轮胎生产。到1998年,大孚旗下只剩下四家联营厂仍在生产飞跃鞋,其中就包括大博文鞋业。
这个大博文是大孚和上海兰生股份有限公司于1992年合资组建的鞋厂,原因是当时的大孚想要外迁鞋子业务,后来大孚撤资,大博文接受了大孚306名工人,作为交换,大孚授权大博文可以使用飞跃商标权至2013年。

可是在大博文的手里,飞跃并没有继续往日的辉煌,以前四五块一双的鞋子,到了21世纪初仍然只能卖到十几块钱,这导致大博文亏损严重,多次被迫搬家,从中山西路越搬越偏,最后连快递员都要找不到地址了。
从国民小白鞋到被迫停产,这中间经历了什么?是换了厂家之后飞跃的质量越来越差了?似乎并非如此。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假冒产品实在是太多了,这双鞋本来就没什么科技含量,假货一出,卖得比官方更便宜,直接抢走了一大波客户,而且那个时候不像现在,对莆田鞋存在鄙视。
2008年时任大博文厂长的陈建岳就将停产原因归咎为假冒产品太多,但这其中大博文本身也逃不了干系,因为他们在1995到其停产前所生产的飞跃鞋,全都没有使用飞跃商标,而是用了自己申请的菱形商标,直接导致了市场混乱。

1世纪后的头几年,虽然国内市场再无飞跃的容身之所,但是一个法国人的登门拜访,却让飞跃走向了国际。
这个法国人叫帕特里斯巴斯蒂安,他曾在中国的武术班里看到了这双鞋,当时国外流行复古风。他找到大博文,展示了自己的商业计划书,提出要赋予飞跃全新的设计,并帮助它走向国际。大博文听了肯定不信啊,直接拒绝了这次合作。
而且很关键的一点是,大博文只有商标的使用权,也根本没有资格签署合作协议。这也导致了三方日后在商标问题上闹得不可开交,市场同时出现三种飞跃鞋的混乱局面。

后来又经过了几轮谈判,大博文的老大孚员工被说服,双方正式达成合作协议。
1000双全新设计的飞跃鞋投放欧洲市场,帕特里斯没有选取家乐福这种中低端销售渠道,而是把飞跃放到了大型商场和其他国际品牌一起卖,每双定价约五六百人民币,还为他们精心编撰了和功夫等中国元素相关的背景故事。
很快,欧美明星的街拍中出现了飞跃小白鞋的身影,其中最出名的或许就是精灵王子奥兰多布鲁姆,再加上香奈儿和范思哲的品牌宣传形象大使脚踩飞跃出席时尚活动,让欧洲刮起一阵飞跃热。
甚至有杂志称飞跃将挑战匡威在欧美年轻消费者心中的地位。

然而不管国外如何热闹,国内的飞跃批发价依然是一双18,卖一双亏一双的大博文最后不得已,只能靠着为匡威等品牌代工维持生计。
而且在看到法国飞跃火了之后,时任大博文厂长的陈建岳也表示,当初是大孚那边的老员工和法国人谈的合作,飞跃的使用权明明说好给自己的,如今要追究法国人侵权。
但为时已晚,法国飞跃早早就抢注了海外商标,而且还取了全新的英文名字:Flying Forward。

但说到底,飞跃的问题根本不在营销上,在后续设计乏力和品牌底蕴不够的缺陷逐渐放大后,法国飞跃的热度也没有持续太久,2014年,法国飞跃被美国鞋类公司BBC internationl收购,帕特里斯套现离场。
虽然结局不怎么样,但法国飞跃的事情给中国飞跃提了一个醒,那就是不能再埋着头自顾自地做鞋了。
当初将鞋业外迁后,大孚把飞跃的商标留给了旗下子公司生龙鞋业,后者可以有偿使用到2023年,但后来这一商标被同一母公司上海市化工局旗下的双钱集团收回了,2017转到了回力鞋业名下,这就导致生龙鞋业不得不重新申请”大孚飞跃“这一商标。

虽然从根源上来说,他们才是真正的飞跃鞋,但是因为此间十多年飞跃都是交给大博文做的,所以此时的大孚飞跃,可以说是既没有市场认可度,也没有经销渠道。
直到他们遇到了经销商CM,全称Culture Matters。
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叫田波,当时正好想做一个集合老国货的快时尚品牌,在提到上海时,他想到了飞跃,并在销售之外加入了设计工作。
从2007年年底第一批改良款上市到2018年,CM帮助飞跃上新了150款新鞋,最重要的是,价格终于35元涨到了99,有些爆款的销量达到了几十万。
虽然10双鞋子的售价可能都比不上耐克阿迪一双,但是对于当初卖一双亏一双的飞跃来说,形式已经发生了根本上的转变。

有了底气之后,大孚飞跃削尖了很多批发渠道,从最初的依靠批发转为零售模式,并且坚持在1、2线城市开店,把店铺开在大型商场。
到2015年,大孚飞跃专卖店开始向全国范围铺建,门头一律换上”大孚飞跃“四字logo,这一次,他们可不想再被假货咬死了。
在CM的主导下,飞跃也和迪士尼推出了星球大战联名款,然后担惊受怕的将价格定在了188元,要知道,此前飞跃的售价从未突破过100。
结果,“白兵”款飞跃刚上线就被抢购一空,而且非常重要的是,那时国内还没有掀起这种国货联名的风潮,飞跃在这一步上,可以说是走在了很多品牌的前面。

2019年,拥有300家经销商的飞跃销量突破1000万,对于这个新生的国产品牌来说,生存的问题解决了,如何活的更好依然让人头疼。
想要成为真正的国货之光,对于疫情之后主打重回街头这一口号的飞跃来说,一切似乎才刚刚开始。
要知道,我们说飞跃小白鞋,其实重点都放在了小白鞋上,好看的也是小白鞋,而不是鞋面上巨大的feiyue logo。

相比于其他品牌的各种黑科技,飞跃的小白鞋一直和硫磺底死死地绑在了一起,如何往200-300这个价位冲击,一直困扰着他们的开发人员。
还有一个就是网店的管理上不够统一,很多得到授权的代理商也会开自己的网店,这就是为什么你在淘宝上能搜到飞跃旗舰店、大孚飞跃各种店铺,其实他们的进货渠道都是统一的。
而且你如果浏览网店中的畅销款会发现,飞跃某些款式的设计和匡威非常雷同,甚至可以说存在抄袭的嫌疑,这或许也是很多国货品牌,难以把影响力做起来的原因,想要省去鞋子的设计成本照抄别人的热门款走低价路线,然后再营销一波国产鞋如何便宜,确实不怎么地道。

再联想飞跃当初是如何被横行的假货扳倒的,颇有些屠龙少年最后成了恶龙的意思。
眼下国货品牌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希望国货品牌不要只顾当下的利益,去消费大家的情怀。而是抓住机遇脚踏实地的去提升品牌自身的内核。从而实现国货当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