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裕兴针织厂是中国广州的一个知名针织品牌,其发展历程反映了广州乃至中国纺织行业的一个缩影。以下是对李裕兴针织厂沉浮历程的简要概述:
### 发展初期(20世纪50-70年代)
- "成立背景":李裕兴针织厂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纺织工业的早期参与者之一。
- "发展特点":在这个时期,李裕兴主要生产针织内衣,凭借良好的质量和服务赢得了市场的认可。
### 80年代:改革开放与崛起
- "机遇":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国内市场需求激增,李裕兴抓住机遇,扩大生产规模,产品线也逐渐丰富。
- "挑战":虽然市场蓬勃发展,但国内竞争也日益激烈。
### 90年代:品牌扩张与竞争加剧
- "品牌建设":李裕兴开始注重品牌建设,通过广告和营销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
- "市场竞争":随着国内其他品牌的崛起,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 21世纪初:国际化与多元化
- "国际化":李裕兴开始拓展海外市场,产品远销世界各地。
- "多元化":除了针织内衣,李裕兴还涉足其他纺织产品,如服装、家纺等。
### 中期:挑战与调整
- "经济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纺织行业造成了冲击,李裕兴也受到了影响。
- "结构调整":为了应对挑战,
相关内容:
作者:叶曙明
出生于东莞云山乡的李宇峰,清宣统二年(1910年)在广州均安银号做杂工,五年后升为“帮柜”。他目睹着辛亥革命的发生,目睹着大清王朝的垮台;又目睹着洪宪帝制、护国战争、南北战争,国无一日安宁,民无一刻喘息。1919年,25岁的李宇峰开始创业,用父亲在安南做百货店生意的积蓄,在广州长寿西路永华坊创建“李裕兴织造厂”,以“黑妹”为注册商标,主要经营织袜,染整则交给别的厂加工,然后自己包装销售。后来因为广州扩筑马路,工厂迁到华贵路继续经营,生意越做越兴旺。在这里,我们以一个广州品牌在20世纪前半截的经历,作为一个解剖的“标本”,看看人们所走过的,到底是一条怎样的崎岖道路,苍黄翻覆的历史变局,对他们的人生又有怎样的影响。

最古老的行业
清末民初,织造业在广州是一个非常兴旺的行业,几近饱和,仅西关附近的纺织工场,便多达两千五百多家,分布在带河基、晚景园、龙津桥、金沙滩一带,从业人员五万余人。尤其到了民国以后,国内消费风气丕变,西式的衣饰大行其道,潮流兴穿西装赶时髦,洋服业以突飞猛进之势,进入国内市场,1921年广州的洋服从业人员,已逾千人。李宇峰既不做传统的长袍马褂,也不做新潮的西服,而是把目光盯住了袜子,无论传统还是新潮服装,都离不开袜子。由于他注重开发花色品种和提高质量,使黑妹牌线仔袜销路畅旺。1930年代,广东在陈济棠治下,没有卷入中原的战乱之中,环境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迅速。政府推行改良币制、税制,取消苛细杂捐,实行保护税率,发展省营企业,奖励人民投资等一系列刺激经济政策。谁也不清楚这样的稳定时期,可以维持多久,但李宇峰已在积极筹划扩充业务,1934年,他看到市场上兴起针织内衣,当机立断,投入生产各类纱支的汗衫背心、卫生衣、棉毛衫等纯棉针织品。他意识到,要在这个强手如云的市场中,突围而出,不能再沿用传统的机房(从事丝、棉织业的手工业作坊)生产方式,必须引进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拼效率、拼质量、拼规模。于是李宇峰回到东莞,把父亲置的七亩田产卖掉了五亩,用来购置用于织造汗衫背心、卫生衣裤、单面棉毛衫等布料的进口电动台车(又称汤姆金机、威噜机)、织造双面棉毛衫布料和卫生衣裤有弹性罗纹领口、袖脚的圆筒机,使李裕兴针织厂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质量优于他人。
民国时广州街头


60年代的针织机械
那一刻,李宇峰总算又看到了希望,他半生的心血没有白费,消费者还记得他的产品,黑妹品牌在省港澳继续享有很高的声誉。但可惜人间无处不巉岩,内战突然爆发了,百孔千疮的国内经济,还没从八年抗战中缓过一口气,又跌入了黑暗深渊。从1947 年起,政府实行严格的经济统制,贸易、外汇、内汇、商品无一不受管制,内地工商业不振,而内地工业原料因有输出入管制限制,供应不足,港穗走私乃盛极一时;且因战局影响,法币贬值,人心惶惶,更有经济学家预言,1948年的物价,将上涨550万倍。工商业在金融动荡、治安混乱、交通不畅、原料提价和洋货倾销的重重压迫下,可供喘息的空间,愈来愈少。陈氏兄弟对前途失去信心,把大部分设备和资金转到香港,广州的工厂陷于半停顿状态。李宇峰好不容易才争到的三分春色,至此又复二分流水,一分尘土了,就算是铁打心肝铜打肺,到了这般田地,也不免志丧气沮。但李宇峰没有跟着陈氏兄弟去香港,还苦守广州这个烂摊子。他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那些逝去的岁月?为了割舍不了的青春梦想?
李宇峰创立的双荔牌
历史有如九曲黄河,浪淘风簸,云雷喷薄,一泻万里。1949年,是一个急风骤雨的大时代,李宇峰再次目睹一个王朝覆灭了,一个新政权诞生了。中国再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在共和国成立的头十年,人民的奋斗精神、团结精神、自我牺牲精神,凝聚成巨大的能量,超过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热烈追求,可歌可泣,感人肺腑。用历史的目光去看,也许会觉得他们对新社会的理解,过于简单和朴素,但这更使得他们的牺牲和奉献,蒙上了一层永不消褪的悲壮色彩。1950年,石龙、太平、莞城各地的工商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先后成立。1956年正式成立东莞县工商业联合会。这时全国已处于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之中。李宇峰在广州,和东莞的工商业者一样,经历了1952年的“三反”(反行贿、反偷漏、反盗窃)“五反”(反行贿、反偷漏、反欺诈、反盗窃国家财产、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运动和1956年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运动。置身于时代惊涛骇浪中,工商业第一次深切体会到社会主义革命无以伦比的震撼力和冲击力。

庆祝公私合营
公方干部浩浩荡荡进驻企业,资本家被安排进有职无权的“董事会”,挂名领薪;私方从业人员,统统由国家“包下来,养起来”。作为资方人员的李宇峰,合营后担任秘书股长,负责协助各厂长抓好生产管理工作。尽管历尽人间沧桑,但他依然勤勤恳恳,为厂操劳,每天两眼一睁,做到熄灯,就这样一直做到退休,才一步三回头,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工厂。英国大文豪肖伯纳有这么一段话:“生活不是残烛,而是光亮的火炬。把握着这一刹那,使它尽量发光,移交给下一代。”用来形容在历史巨浪中,展示出顽强生命意志的粤商,生动而准确。因为他们相信,山海争水,水必归海;雨后彩虹,分外妖娆;他们更相信,中国的明天,终有水满清江花满山的一天。读本号文章,品广州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