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作为中国的重要城市,拥有不少历史悠久的“老字号”品牌。其中,武汉周黑鸭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的周黑鸭品牌,就是一家曾经成为国际一线品牌的“老字号”。
周黑鸭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湖北省武汉市,以独特的烤鸭风味闻名。它的烤鸭色泽金黄,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周黑鸭逐渐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休闲食品品牌,并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周黑鸭在2013年进入香港市场,随后迅速在香港、澳门、新加坡、加拿大、美国等地开设门店,成为国际一线品牌。然而,由于市场竞争加剧以及品牌扩张速度过快等因素,周黑鸭在海外市场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
尽管如此,周黑鸭在国内市场仍然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中国休闲食品行业的佼佼者。在传承和发扬“老字号”精神的同时,周黑鸭也在不断创新,努力提升自身品牌形象和竞争力。
相关内容:
几天,天气越来越冷,出门差不多可以戴上帽子了。这种时候,不禁记起武汉的一家老字号,以各种帽子著称的“盛锡福”。眼下,这家老字号的影响力远远不止于武汉,北京王府井的那一家在全国可能更有名。然而,无论是北京还是武汉的“盛锡福”,保存到今天的部分,与其在历史上曾达到的高度相比,都只能算是熊熊烈火熄灭后的余烬。历史上的“盛锡福”,跟常见的那种服务于一城一地的“老字号”不同,是标准的国际一线品牌。类比的话,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安踏”、“李宁”这种程度。国际化的“盛锡福”
盛锡福的创始者是刘锡三。十几年间,他把这个品牌从一家弹棉花兼卖草帽的小店,做成了全国知名企业。这个故事说来话长,本篇不赘述。但是,其中有三点不得不提。第一,“盛锡福”从一开始面临的就是国际化竞争。他们在草帽领域打败了来自日本的竞争对手,这才站稳了脚。第二,“盛锡福”的竞争优势,很大程度上源自及时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做草帽用的是法国设备,做呢帽用的是德国设备。第三,刘锡三农民出身,创业前的商务经验,全部来自于他供职的几家外企,这让他的思路跟本土企业经营者大不相同。上世纪20年代,他就想到“雇佣外国人当模特”这种点子。此外,这老哥确实天赋秉异,汉字都认不得几个,居然靠自学精通了英语。
从上世纪30年代起,在天津打出了名声的盛锡福开始在全国铺店。首先是北京,然后是辽宁、青岛、济南、徐州、上海、重庆等地。武汉的“盛锡福”,成立于1936年,经理牛致斋。在同一时期,盛锡福也开始在海外铺店,其门店开到了英国、法国、美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捷克、瑞士、挪威、缅甸、越南、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门店同时还承担原料进口的任务,比如盛锡福的招牌产品呢帽,原材料羊毛基本上由澳大利亚进口,日用各种染料基本上由欧洲进口。这里面,法国巴黎那一家店面意义非凡。当时的巴黎,是国际时尚界毫无争议的中心。在巴黎开一家服饰类的店铺,属于关二哥门前耍大刀,要有真功夫才行。为了让人心服,当地经销商把盛锡福的呢帽戴在假人模特的头上,放在户外让风吹雨打,长时间之后仍不变形不褪色,打出了口碑。
这些海外的门店,不仅将盛锡福的产品远销出去,同时也在那个通讯不便的年代,成为了盛锡福关注全球时尚潮流的耳目先锋。刘锡三本人长期订阅国外的服装时尚刊物,手下有专门人员负责收集相关讯息。伦敦、巴黎街头上出现的新款式帽子,大约一两个月,中国盛锡福的门店里就有售。顺便一提,当时的服装业没有今天这么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盛锡福的“山寨”在当时是完全合理合法的行为。这种对标全球的视野和标准,放到国内,成就了盛锡福的惊人传奇——这家企业的传统里,不许说对客户说“没有”。哪怕是订做的孤品,只要有一张照片作为参考,盛锡福的师傅都能够复制出完全一致的产品来。武汉“盛锡福”的起起落落
前面提到,武汉“盛锡福”成立于1936年,其门店位于中山大道的闹市区,装修富丽堂皇,安有霓虹灯。当时的盛锡福已经是非常有名的品牌,很快就在武汉打开了销路。老武汉有个习惯,小孩10周岁生日必须戴大顶呢帽祝贺成年,因此,盛锡福的呢帽销量很广。另外,盛锡福和今天的许多大企业一样,非常擅长“做活动”,春天送帽刷,夏天送扇子,秋天送毛巾,冬天送日历,隔三差五搞个打折优惠,武汉人喜欢得不得了。在很多对武汉盛锡福的介绍中,往往会将其称为“盛锡福帽厂”。这就必须提一下“盛锡福结构”。
所谓“盛锡福结构”,指的是国内的每家分店都是“前店后厂”,分店的后厂具备完整的独立生产能力,能直接给自己的分店进行销售,不需要中间物流环节。这一结构的好处在于,每家分店于所在城市吸收一些技术高、产品质量好的手工业作坊及个体手工业者,为其提供初级产品,避开了当时中国物流水平低下的弊端。武汉的盛锡福,在开设之初,需要从天津总厂和上海分厂进货,但在自己的分厂建设完毕后,就可以生产四季齐全的各类产品,春秋季的呢帽、缎帽,夏季的草帽,冬季的皮帽、棉帽等,种类约200多个。1938年,武汉沦陷,店面撤往重庆。1939年,天津总店派彭锡良为经理,来汉复业。当时,中山大道的原店址已经被日寇霸占,只好在汉正街石码头建房开业,勉强维持。1945年,盛锡福帽店收回了汉口中山大道的原店址,开张营业,汉正街店面为支店,很快重新红火起来,年销售最高达25万顶,员工在1946年时达到46人。1958年,盛锡福帽店实行公私合营,同时将上海、冠亚、益昌祥、东升昌、裕兴、小苏州、志成等七家帽店并入盛锡福。
1964年,盛锡福帽店划归武汉市服装鞋帽公司领导,又并入硚口志成童帽厂,后一度改名“人民制帽厂”。1985年,盛锡福产量达到143万顶,达到历史巅峰。不过,就像诸多国营老字号一样,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这家企业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亏损,经营状况一路下滑。2003年,盛锡福帽厂改制,位于中山大道的门面拆除。武汉盛锡福开始了长达10年的流浪生涯。时任武汉盛锡福总经理任炳环说,他们先后在一些百货商场设过柜台,但效果不好,“百货商场的进场费动辄十几万,再加上20%多的扣点,平常的宣传费、堆码费,帽子的价格要上浮40%左右,我们一年大概只能卖1000顶帽子。”这个时期,北京盛锡福正守着王府井黄金地段的门面,越做越大,一年销售额达2000万元。2012年10月,武汉盛锡福帽业公司重新组建,在民族路84号开了一家专卖店。开张头2个月就卖出1384顶帽子,相当于以前一年的销量。参考资料《研究老盛锡福经验的现实意义》,商业研究,1983.05.01《刘锡三与盛锡福帽庄》,中国经贸导刊,2001.03.15《百年老字号展现新面“帽”》,武汉商务,2012.10.15《武汉“盛锡福”终有家》,长江日报,2013.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