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价居高不下,“金包银”大牌同款热销!律师警示投资风险需谨慎

金价居高不下,导致“金包银”这类大牌同款产品受到追捧,这主要是因为消费者追求金饰的保值和装饰价值。然而,在此背景下,律师提醒消费者在购买这类产品时需注意以下风险:
1. 质量问题:部分“金包银”产品可能存在质量问题,如金层厚度不足、银含量不达标等,导致产品价值与实际价格不符。
2. 假冒伪劣:市场上存在一些假冒伪劣的“金包银”产品,消费者在购买时需提高警惕,避免上当受骗。
3. 法律风险:消费者在购买“金包银”产品时,应注意查看产品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如《金银制品质量检验规定》等。
4. 退换货问题:部分商家可能存在退换货困难的情况,消费者在购买时应了解商家的退换货政策,以免日后产生纠纷。
5. 投资风险:虽然金价居高不下,但“金包银”产品并非真正的黄金投资,消费者在购买时应理性看待,避免盲目跟风。
为降低购买“金包银”产品的风险,消费者可采取以下措施:
1.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如知名品牌专卖店、大型商场等。
2. 仔细查看产品标签,了解产品成分、质量等信息。
3. 保留购买凭证,以便日后维权。
4. 了解商家的退换货政策,确保自身

相关内容:

近日,黄金价格的持续攀升引发广泛关注。2月11日,现货黄金价格直线飙升,一度涨至2942美元/盎司。在杭州,部分黄金店铺的足金饰品报价已高达891元/克。

高昂的金价,使得不少价格亲民的含金产品成为消费者的心头好,像黄金手机贴、金豆等备受追捧。与此同时,市场上还出现了不少仿制各大知名金器品牌的“同款”首饰。

花十分之一的钱买“同款”

花十分之一的钱,就能拥有“同款”,这听起来颇具吸引力。近期,一种外观与金器极为相似的“金包银”产品悄然走红。消费者无需花费重金,就能佩戴上形似“大牌”的款式。

潮新闻记者在各大电商平台搜索后发现,售卖“金包银”产品的商家不在少数。这些产品价格区间较大,从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许多商家在产品说明中特意标注,可制作各大知名金器品牌的“同款”首饰。包金重量通常在1克至3克,其余部分则为纯银。

在一家名为“阿星金包银”的商家宣传视频中,记者看到师傅正按客户要求定制一款手镯。师傅先剪下金片,再小心翼翼地将其包裹在银手镯上进行加工。经过雕琢、打磨和抛光等工序,一只外形与正品无异的“金包银”手镯便制作完成。据视频介绍,金店中同款手镯售价两万多元,而这里只需一千多元,还号称“不漏银、不掉色,外形几乎一模一样”。

镀金“变”包金,律师提醒

随着“金包银”产品的走红,各种乱象也接踵而至。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金包银的投诉已超1300条,主要集中在掉色和回收价格方面。有消费者反映,花1000多元购买的“1克包金”手镯,没过多久就掉漆,变成了“银手镯”。商家售卖时承诺这是“包金”首饰,不会掉色。可当消费者想要维权时,商家却玩起了“失踪”,让消费者维权无门。

掉漆的“金包银”首饰

黄金回收商家“祥福安珠宝”向潮新闻记者透露,通常业内会回收金包银产品,但回收价格取决于首饰中可提炼出的黄金量,“要是镀金的,价格自然高不了。”

一位“金包银”电商老板坦言,“如今金价太高,金包银既能满足一些人的虚荣心,又能让他们经常更换款式。目前购买人群主要是年轻人,不少人还买来当作结婚三金。”

北京宣言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召峰在接受潮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商家的某些行为可能涉嫌消费欺诈。比如,若商家向消费者隐瞒“金包银”饰品中黄金部分的真实比例,通过虚假宣传、隐瞒事实等手段,诱导消费者做出错误的购买决策,那么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有权要求“退一赔三”。若赔偿金额不足500元,则按500元计算。若情节恶劣,构成诈骗且数额较大,商家还需承担刑事责任。

此外,若商家使用其他品牌的商标,或使用拥有专利权的外观设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这种行为构成侵权。若情节严重,同样会涉及刑事责任。

规范陆续落地,消费者仍需擦亮眼睛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包金”是采用机械加工方法将金箔牢固地包在首饰制品基体上得到的金覆盖层,制作工艺相对复杂,通常采用真正的黄金材质进行加工和覆盖,需要经过熔炼、压制、镶嵌等工序,这使得包金的首饰质感更好,具有更高的价值和耐久性;“镀金”则是将黄金溶液通过电镀或化学镀的方式沉积在基底材质上,制作工艺相对简单,成本也较低。

去年10月,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关于规范镀金银首饰生产、销售行为的行政告知》,告知中要求,除采用机械加工方法将金箔牢固地包在银饰品外,其他工艺制作的首饰不得称为“金包银”。

同年11月,国家首饰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发布《关于“金包银”首饰的说明》,明确表示,电镀工艺的首饰不应参与“金包银”命名,但可以在适当位置注明镀金或薄层镀金。

中国消费者协会提醒,很多商家在销售时通常会标注金重银重作为卖点,但这种行为很难验证,其金重银重分别是多少,连珠宝行业专家也难以分辨,更何况是普通消费者。因此消费者在购买“金包银”首饰时应仔细鉴别,勿信虚假宣传。

(来源: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HIS时尚网,引领前沿时尚生活。传递最新时尚资讯,解读潮流美妆趋势,剖析奢品选购指南,引领前沿生活方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