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牌折扣(例如奥特莱斯、品牌官网的清仓/特卖活动、会员专享折扣等)吸引年轻人“圈粉”的方式是多方面的,结合了心理、经济和社交等多重因素:
1. "高性价比带来的“获得感”和“价值感”:"
"经济压力下的理性选择:" 年轻人,特别是学生和刚步入职场的群体,经济相对不独立,对价格敏感。大牌折扣提供了以远低于正价的价格购买心仪品牌商品的机会,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购物欲望,同时又不会给钱包带来过大压力。这种“花小钱办大事”的感觉带来了强烈的“获得感”和“价值感”。
"实现“轻奢”梦想:" 大牌折扣让原本属于少数人的奢侈品或高品质商品变得触手可及,让年轻人可以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体验到“轻奢”生活,满足对品质和设计的好感。
2. "稀缺性与限时性创造的“抢购”乐趣和“归属感”:"
"制造稀缺感:" 折扣商品通常数量有限、限量发售或限时抢购,这种稀缺性激发了年轻人的占有欲和紧迫感,让他们觉得参与其中是一种“寻宝”或“抢先体验”的乐趣。
"营造“内部信息”:" 能够及时获取折扣信息、成功抢到心仪商品,会让年轻人产生一种“消息灵通”、“掌握了内部
相关内容:
2025年消费降级浪潮下,郊区奥莱排长队、线上特卖翻红、零食量贩店席卷全国,品牌折扣已成理性消费族刚需。
当季新款四折起的诱惑,背后是厂商库存压力与消费者钱包缩水的双向奔赴。

走进任意城市远郊的奥特莱斯,节假日停车场爆满已是常态,雨天人挤人的吐槽刷屏社交网络。
这股狂热不止在线下蔓延——以唯品会为代表的线上折扣平台2024年GMV突破2000亿,服饰品类占比高达75%。
更惊人的是量贩零食赛道,像“鸣鸣很忙”这类玩家用工厂直供模式把饮料价格砍掉40%,全年555亿销售额背后是1.4万家门店的野蛮扩张。

消费研究机构报告早已点明趋势:超六成年轻人将性价比列为购物首要标准。
折扣业态爆发绝非偶然,厂商积压的过季商品通过品牌折扣店快速变现,消费者用专柜三折价拿下同生产线的高品质货品,看似双赢的局面藏着供应链的深层变革。
广州健凡服饰这类批发商常备30万件库存,整合全国各地撤柜尾货,将秋水伊人、哥弟等专柜品牌以斤计价批发给直播机构,百元内拿下商场千元标价的羊绒大衣。

当一线品牌羽绒服在折扣店挂出228元批发价,当鸣鸣很忙把农夫山泉压到1.2元,传统零售的定价体系正在坍塌。
现在谁还当冤大头啊?
奥莱停车位抢破头就为省那几百块,唯品会订单爆仓也不嫌等,连可乐都要比价三毛五毛的差价。
品牌不品牌的早看透了,生产线都一样凭啥多花冤枉钱,省下的奶茶钱它不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