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传颂精神韵,甘肃公路博物馆文化品牌建设综述,讲述历史,弘扬传承

以下是一篇关于“传承精神·甘肃公路博物馆”文化品牌建设的综述,以“讲述文物里的故事,弘扬故事里的精神”为主题:
"传承精神·甘肃公路博物馆:讲述文物里的故事,弘扬故事里的精神"
"一、引言"
甘肃,地处西北,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这条古老的商路,见证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也留下了无数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公路,作为现代交通的动脉,在连接地域、促进交流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承精神·甘肃公路博物馆”",作为展示甘肃公路发展历史、弘扬公路建设精神的重要窗口,致力于通过讲述文物里的故事,弘扬故事里的精神,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文化品牌。
"二、品牌建设理念:讲述文物里的故事,弘扬故事里的精神"
“传承精神·甘肃公路博物馆”的品牌建设,紧紧围绕“讲述文物里的故事,弘扬故事里的精神”这一核心理念展开。这一理念包含两个方面:
"讲述文物里的故事:"博物馆通过收集、整理、展示与甘肃公路发展相关的文物,包括车辆、工具、照片、文献等,以文物为载体,讲述公路建设的历史、人物、事件,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让参观者直观地感受公路建设的艰辛与伟大。 "弘扬故事里的精神:"在讲述文物故事的基础上,博物馆进一步挖掘和提炼其中蕴含的公路建设精神,

相关内容:

品牌名片

创建主体:甘肃省酒泉公路事业发展中心

品牌使命:传承公路文化弘扬公路精神。

品牌形象:做有高度、有深度、有力度、有情怀、有品质的公路专题博物馆


品牌标识:

LOGO释义:将古道、烽燧和现代公路元素融合,寓意铭记历史、面向未来。


甘肃公路博物馆作为全国首家公路专题博物馆,将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调拨的东方红推土机作为镇馆之宝。它承担着展示甘肃公路发展成果、普及交通科学知识、传承甘肃公路文化、弘扬甘肃交通精神的职责。建馆以来,切实把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公路文物作为头等大事,积极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努力挖掘整理文物里的故事、故事里的精神,大力创建文化品牌,以生动鲜活的形式传承精神血脉、汲取奋进力量。


初心永驻 薪火相传赓续华章



周恩来总理关怀下调拨的东方红75型推土机。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原酒泉公路总段安西公路段十工道班16名养路职工养护着39公里的公路。十工道班自力更生、辛勤劳动的事迹和修路护路、种田养殖、亦工亦农的经验受到上级关注和社会广泛赞誉。1971年道班被评为全国交通战线先进集体,张富贵作为道班代表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工交工作会议,并受到周恩来总理和李先念副总理的亲切接见。周总理充分肯定了“十工”人艰苦创业的工作精神,亲自安排为十工道班调拨东方红75型推土机一台,成为我国公路发展史上的一段光荣史话,“十工”精神由此孕育而生。


为了纪念这段历史,1994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赠送的东方红75型推土机退役后,原酒泉公路总段在修缮后的十工道班设立了“十工陈列馆”,陈列馆不仅展示了“十工”养路人所使用过的生产工具、羊皮袄等,还将饱经风霜、“战绩”满满的推土机陈列其中。2003年,由于省道213线安敦公路改建,“十工陈列馆”搬迁至酒泉公路总段双塔农场,更名为“酒泉公路陈列馆”,成为酒泉地区九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2016年9月,甘肃省交通运输厅洞悉时机,组织建成甘肃公路博物馆,同步升级打造了“传承精神·甘肃公路博物馆”文化品牌。


迁馆不移情,建馆不忘志。一批批新入职的交通职工都会在此接受岗前行业道德培训教育,地点几经变化,主旨始终如一,坚持以“十工精神”培根铸魂,传承“扎根戈壁、艰苦创业、甘当路石、服务社会”的公路人精神。


车机设备展区。


甘肃公路博物馆。


培根铸魂 创新载体服务社会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2017年,甘肃公路博物馆列入全国博物馆登记名录并加入甘肃省博物馆协会,秉承“五心”服务理念,按照博物馆行业规范管理,积极传播公路文化,弘扬公路精神,树立了“有高度、有深度、有力度、有情怀、有品质”的品牌形象。


甘肃公路博物馆坚持陈展布设精心,做有高度的文化载体。博物馆整体设计线条明快、舒适合理。馆内4271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中展示面积占2000平方米,通过设置6个单元8个展厅12个大型沙盘、复原场景以及2500余件展品,全方位再现了自然环境与路的互生关系,充分展现了开路者“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历程、前行者“砥砺追梦、勇毅向上”的可贵精神,奋斗者“创新进取、繁英吐芬”丰硕成果。


2021年新建的5500平方米室外车机设备展区,展示了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54台(套)机械车辆,反映了甘肃公路施工和养护机械车辆的发展历程。甘肃公路博物馆自行研究建立藏品数据管理库,为馆内藏品建立“户口本”“身份证”“相片册”,逐步迈向数字化博物馆。馆内20余件展品参评,14件展品被甘肃省文物局推荐评为革命文物。开设甘肃公路博物馆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平台、抖音视频等微端,中国交通报社、酒泉作家协会、酒泉电视台等新闻团体走进博物馆,专版专栏撰述甘肃公路博物馆文学作品和专题视频,拓宽了品牌的广度和维度。


甘肃公路博物馆坚持讲解科普细心,做有深度的行业展馆。通过不断完善场馆基础设施,定期优化展厅中控系统及视频播放操作程序,完善消防、监控、智能计数系统,开展志愿者服务,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便利、舒适的观展环境和人文环境。开放网上VR虚拟展馆和微信线上看展栏目,实现了“听众满意、观众中意、群众畅意”。甘肃公路博物馆始终以听众满意度为准绳,分类完善不同听众讲解词,致力于提高参观者满意度与参与度。采取馆内试听、听众点评、互动交流、考核测评等方式,不断提高讲解员能力素质,培养业务精湛、态度积极、游客满意的职工队伍。通过加强工作团队创建,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设置专职历史研究员,聘用志愿者讲解员,加快培训新一代讲解员,完善讲解员人才梯队。


2017年,甘肃公路博物馆被命名为红色教育基地和历史再现工程博物馆,使交通公路类行业展馆被更多社会大众所熟知,进一步提振了公路系统行业自信。


甘肃公路博物馆坚持参观接待热心,做有力度的品牌文化。自“传承精神·甘肃公路博物馆”文化品牌升级以来,甘肃公路博物馆紧紧围绕甘肃省交通发展大局,充分发挥“收藏、展示、研究、交流、教育”功能,积极发扬甘肃公路行业精神,以“传承公路文化、弘扬公路精神”为品牌使命,时刻践行“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价值理念,受到了交通部、各省交通厅等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纷纷慕名前来参观访问,原交通部副部长刘鹗、全国劳模包起帆等团体走进十工陈列馆,并题词留念。


自博物馆开馆以来,前后共有10万余人前来参观学习,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思想影响。甘肃公路博物馆不断融合发展“文化﹢”“﹢文化”形式,完善公路文化研究机制,研发有趣有颜有用的文创产品,形成文创产品4大类8项29种。在第二届、第三届交通运输优秀文化品牌推选展示活动中分别荣膺“传播力文化品牌”“政务事业类十佳文化品牌”。其中文创及科普产品“东方红推土机模型”荣获第三届交通运输行业优秀文化品牌推选展示活动“十佳文创产品”。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实干笃行 暖心展品传递情怀


甘肃公路博物馆坚持打造暖心展品故事,寻有情怀的时代记忆。从不愿透露姓名的孱弱老人派儿不远千里到博物馆寻找讨赖河落成桥碑、出国多年的古稀公路人陈丽娟归国感悟公路历程,到放下枪杆又拿起笔杆进入公路职工培训学校的徐福功校长……这些都汇聚成《缘路拾遗——甘肃公路博物馆展品背后的故事》一书,在甘肃交通运输、甘肃公路公众号上连载。一件件、一桩桩都成为时代的记忆,讲述着公路人自己的故事。2021年,甘肃公路博物馆自编自演的大型舞台情景剧《传承》,通过呈现慕生忠将军建设青藏公路中的事迹、嘉峪关道班班长郑占乾带领职工及家属在大漠戈壁种树护路的故事以及十工道班工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事迹,使“两路”精神、“八棵树精神”和“十工”精神得以再现,触动了公路人的心灵,在线上线下引发热议、得到好评。


甘肃公路博物馆坚持青少年社教有爱心,做有品质的教育基地。通过不断创新社会教育和科普教育形式,采取“1﹢N”合作共建机制,与院校、部队、幼儿园、社区、博物馆、企业达成共建模式,通过预约参观、流动展出、志愿讲解等形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教育、国防教育和红色教育,“我是志愿讲解员”“小小童子军,相约博物馆”“入职第一天”社教活动,“追寻红色记忆·争做时代新人”研学之旅等系列活动,促进了公路文化、公路科普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军营。


甘肃公路博物馆通过开展“铭记公路历史、传承公路文化”流动展览,提高公路知识的普及度和公路文化的认知度;以红色记忆为题,开展烟标、火花、纪念章展览,增加博物馆及公路行业正面曝光度。2017年,甘肃公路博物馆被授予酒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酒泉市国防教育基地、酒泉市青少年教育基地。2017年9月被中国公路协会命名为全国公路科普教育基地;2021年10月被中国公路学会评为“2021年全国科普公路知识普及宣传活动先进单位”。


开展科普教育。


开拓进取 品牌力量赋能发展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甘肃公路博物馆始终坚守忠诚担当、无私奉献、服务人民、造福社会的信念内核,坚持人民交通为人民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同时也寄托着求实求变、创新创造的美好愿景。


甘肃公路博物馆坚持与交通发展同呼吸,提升文化传播力。甘肃公路博物馆先后举办“改革开放40年·陇原巨变看交通”、“壮丽辉煌70年·陇原巨变看交通”主题展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图片展,使其成为公路职工接受党史教育的现场教学点,同时全方位再现了甘肃交通发展历程和取得的重大成果。特别是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交通秉承大系统观念,以高速公路、国省主干线公路为支撑,织密县乡公路网,建设“四好农村路”,发挥行业优势在贫困地区做规划、上项目、抓产业所取得的光辉成就,不断提升职工群众对交通运输发展的认同感和幸福感。

甘肃公路博物馆坚持与公路建养共命运,提高品牌影响力。以“嘉酒共建、一体推进、公路先行、同频共振”的思路,推进甘肃公路博物馆和“八棵树精神”两个文化品牌深度融合发展,丰富甘肃公路行业精神谱系,“传承精神·甘肃公路博物馆”文化品牌已成为甘肃公路人砥砺奋进勇攀高地的不竭动力,发扬“两路精神”的实践表达。在博物馆设置“八棵树精神”展览,重现一代代公路人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克服经济基础薄弱、自然条件艰苦等制约因素,在狭长的地貌上描绘出了甘肃交通壮美画篇。

从1949年底3200多公里能通行的汽车路、1976年底3.45万公里的通行路到2020年底22.3万公里的实际通车路,人民出行便捷,路网日趋完善。2021年,甘肃省酒泉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成立60周年图片展在博物馆开展,再现了酒泉公路60载的沧桑巨变与风雨兼程,在辖养3296公里的公路上,留下了公路人乘风破浪的足迹。通过构建科学公路养护管理体系,协同推进改革攻坚、养护转型、管理升级、服务提质,着力推动酒泉公路养护事业跨越式发展,为酒泉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甘肃公路博物馆力争扩大事业创新力,在新征程上展作为。“传承精神·甘肃公路博物馆”文化品牌始终将思想浸润与躬身践行相结合,成为激励一代代交通人、奋勇向前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时代精神在交通运输领域的生动体现。交通事业在改革创新上从未止步,围绕提质增效和创新融合发展,科学应变、顺势而为、开拓创新,积极推进交通与产业融合发展。“十四五”时期,努力把甘肃交通运输打造成支撑“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开放合作的枢纽通道新高地,支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运输服务新高地。


今天的通达连接着明天的历史,明天的辉煌印证着今天的奋斗与进取。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赶考路上,甘肃省酒泉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甘肃公路博物馆将以开路、负重、奋斗的新时代甘肃公路行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更加自觉地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职责使命。将以建党精神铸魂,以价值引领聚气,以文明理念化人,以传承公路精神为己任,不断丰富品牌创建内容,优化展品结构,突出行业特色,增强品牌渗透力,为推动交通强国甘肃实践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带领干部职工重整行装出发,奋进于新时代新征程。


编排的情景剧《传承》。


文:冯宏伟 万利 李晓燕

来源:中国交通报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HIS时尚网,引领前沿时尚生活。传递最新时尚资讯,解读潮流美妆趋势,剖析奢品选购指南,引领前沿生活方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