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奢品牌——昨日受宠,今日遇冷” 这个观察非常敏锐,确实反映了当前消费市场的一些变化和挑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这个现象:
1. "经济环境变化是主因:"
"宏观经济下行压力:" 全球及部分地区的经济增长放缓、通货膨胀、就业市场不确定性增加,都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力预期和信心。原本作为“性价比”或“触手可及的奢侈品”的轻奢品牌,其吸引力相对下降。
"消费降级/分级:" 部分消费者开始更注重基础需求的满足和性价比,或者转向更小众、更具个性化、甚至更平价的品牌。奢侈品消费本身具有周期性和可及性,经济敏感度更高。
2. "市场竞争加剧:"
"快时尚的持续冲击:" ZARA、H&M等快时尚品牌不断推出设计相似、价格更低的产品,分流了部分对设计感和品质有要求但预算有限的消费者。
"设计师品牌、新锐品牌的崛起:" 市场上不断涌现出具有独特风格和设计力的新品牌,它们可能以更低的价位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对传统轻奢品牌造成竞争压力。
"电商平台的“洗牌”:" 电商平台上的品牌众多,价格透明,消费者可以轻松比较和选择。一些轻奢品牌在电商渠道的运营策略、库存
相关内容:
轻奢,这个曾经备受市场和消费者宠爱的时尚概念,近年来进入了“冬季”——曾经爆火的轻奢品牌,都面临口碑和销售下滑的困扰。

图/视觉中国
究竟何为轻奢?曾为“轻奢三大巨头”的Kate Spade副总裁的Mary Beech对“轻奢”的定义是:“可以让更广泛的群体消费得起的非凡时尚(Exceptional Fashion)。”而英国《独立报》则认为,轻奢是一个被广泛的中产阶级消费者争相抢购,视为地位象征的一类商品,轻奢品牌的目标没有传统奢侈品那么高,且价格是相对合适的。
目前被时尚圈人士与市场人士广泛认同的轻奢定义,则来自于汇丰银行董事ErwanRambourg在《2016年轻奢品牌行业分析报告》中的定义。他以价格作为度量衡,认为轻奢的标准是“负担得起”(affordable),而大多数人负担得起的标准,在他们的研究中通常被认为是300美元左右,因此轻奢鼻祖Coach有“300美元之王”之称。这种说法,偏向于品牌针对其理想客户发展出来的一种市场定位,相对理性客观。
按照品牌起源来看,则一般会将轻奢市场的参与者分为三类:传统奢侈品牌的副线是一类,主线树品牌、副线扩销售,如Giorgio Armani的副线品牌Emporio Armani;独立轻奢品牌是一类,曾经的“轻奢行业三大龙头”, Coach、Michael Kors和Kate Spade都属此列;最后一类为轻奢设计师品牌,如川久保玲等等。

图/视觉中国
回顾近十年来的发迹史即可发现,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后与2015年零售寒冬后,是大多数轻奢品牌快速发展的两个时期。尤其是后一个,同时也伴随着80后、90后消费新势力的崛起,打着低价、高质、创新标签的轻奢品牌,再“搭乘”着电商、移动互联网“顺风车”,崛起的速度极快。
光大研究院的一份专项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轻奢品市场规模1000亿欧元,占奢侈品市场40%,2010~2015年复合增速9.19%,高于奢侈品市场7.73%的增速。另外就是以中国市场为例亚太新兴市场的增长较高,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轻奢行业消费规模为72亿美元,2016年达到121亿美元,年复合增速为11%,高于我国奢侈品整体市场复合增速6%。
另外,曾聚集了“三巨头”的美国市场行业发展最为领先,经历了品牌出现、概念明晰、体量扩张三阶段。不过,光大证券研究员李婕也指出,到第三阶段后,这三大品牌都将步入到一个“暂时调整期”。由此可见,无论是Coach集团(已更名为Tapestry集团),还是Michael Kors集团(现已更名为Carpi集团),最近几年都是通过收购——其中,Coach集团收购Stuart Weitzman和Kate Spade,Michael Kors收购Jimmy Choo谋求发展,它们都期待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能够实现扩张与转型齐头并进。
新京报记者 周红艳
编辑 曲亭亦 李铮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