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则消息的关键信息点可以总结为:
1. "模式创新":物美超市尝试了新的零售模式——"硬折扣店 (Hard Discount Store)"。
2. "核心策略":这种新店型的核心是"“没有促销、直接低价”",强调的是日常的、稳定的低价。
3. "规模启动":首批有"6家"这样的硬折扣店正式亮相。
4. "品牌行动":这是"物美"品牌亲自下场,开设直营店进行尝试。
简单来说,就是物美超市推出了6家全新的、只卖低价商品、不搞促销活动的硬折扣店,作为一种新的市场策略。
相关内容:
北京消费者顶着烈日精打细算的日子终于有解了!
老牌超市物美7月25日甩出王炸,6家"不玩套路只砍价"的硬折扣店同时开业,1300种精选商品里六成都是自家产的便宜货,直接撕掉促销噱头实打实降价,连怡宝矿泉水都能砍到五毛五一瓶。这种超市界的"价格刺客"确实戳中打工人死穴——现在菜场买个西红柿都要货比三家,物美把供应链砍得就剩骨架子,工作人员砍半,货架上的商品数量直接缩水85%,倒逼出来的低价连洁面乳都敢比别家便宜五块钱。

仔细看这些硬折扣店的路数,明显是抄了德国Aldi的作业。商品种类卡死在1300个SKU,每类商品只留一两个爆款,光是砍掉选品成本就能降三成利润。自营豆浆5.9块/升、洗衣液17.9块/3公斤这些价格,算下来比电商平台的补贴价还狠。不过也有消费者担心,这种极致压缩会不会在看不见的地方偷工减料?毕竟超市自有品牌的品控向来是个玄学。

超市转型硬折扣算是被钱袋子瘪了的消费者逼出来的。今年盒马奥莱在北京疯狂扩张,永辉也在试水仓储店,传统商超被社区团购和直播带货两面夹击。物美这波操作聪明在把定价权攥自己手里,用高频刚需的生鲜和日化引流,再靠自营产品锁住利润。不过要维持"天天低价"人设可不容易,每周全渠道比价和半年一次的大检核,光人力成本就得烧掉多少?等年底25家店全开出来,供应链能不能扛得住才是真考验。

现在去超市买东西就像参加解密游戏,满减券、第二件半价、会员专属价套路多得头疼。物美这次直接把价格打穿地板,倒是省了消费者做数学题的功夫。不过看着货架上清一色的"物美超值"蓝标,恍惚间有种进了批发市场的错觉。要是能把试吃区和退换货服务跟上,说不定真能养成年轻人的新消费习惯。就是不知道这种薄利多销的模式,能不能在京城铺开之后还保持现在的价格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