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吹捧”和“智商税”这种说法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并且往往基于一些刻板印象或者对特定营销策略的负面解读。对于运动品牌,情况通常比较复杂,不能一概而论。
确实,一些运动品牌,尤其是近年来在中国市场迅速崛起的“国潮”品牌,很大程度上依赖营销、IP联名、社交媒体KOL推广以及制造稀缺感来提升品牌形象和产品价格。这些策略有时会被认为是“过度吹捧”,其产品定价也可能超出了一部分消费者的理性判断,从而被贴上“智商税”的标签。
然而,说它们“实际都是智商税”可能过于绝对。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
1. "营销驱动 vs. 产品力:" 很多品牌确实营销做得非常好,占据了消费者心智资源,但这并不完全否定其产品本身可能存在的某些优势。比如,某些品牌的鞋款设计、特定科技(即使在中国市场被夸大)、或者就是单纯符合潮流审美。消费者购买的不仅仅是产品本身,还有品牌故事、情感连接、社交属性等。
2. "消费者分层:" 不同消费者购买运动品牌的动机和预算不同。有人可能只是喜欢某个品牌的logo或者配色,有人可能确实看重其专业性能(如专业跑鞋、篮球鞋),有人则纯粹是为了社交打卡。愿意为品牌溢价、设计、情感价值付费,本身也是一种消费选择。
3. "市场规律:" 品牌溢价
相关内容:
花大几千买的运动鞋还没国货耐穿,这波智商税到底坑了多少人?
最近社交平台热转的"智商税运动鞋避雷贴"直接把萨洛蒙、匡威、阿迪达斯送上热搜。年轻人攒两个月工资买潮鞋,结果爬山摔跟头、逛街起水泡、穿仨月开胶的惨剧每天都在上演。这些吃相难看的品牌用洗脑营销收割消费者,背后套路比莆田鞋还野。

看着匡威门店排队的年轻人,真想问句图啥?官网价699的帆布鞋,贴个联名标就能炒到2000+,论舒适度连回力都不如。更离谱的是某书上铺天盖地的萨洛蒙种草文,号称户外神鞋的XT-6防水款,实测雨中徒步秒变"溜冰鞋"。阿迪达斯就更离谱了,某款Boost跑鞋被爆用回收塑料做鞋底,消费者维权群里300人联名投诉。这些品牌仗着早年积累的口碑,把消费者当韭菜割。

仔细看这些品牌的营销套路,完全复制了"雪糕刺客"的商业模式。找KOL造概念,饥饿营销搞溢价,联名款当理财产品炒。某潮鞋交易平台数据显示,萨洛蒙XT-6的二级市场价格半年暴涨400%,而实际生产成本不足定价1/5。更绝的是这些品牌还会玩"区别对待",匡威在日本市场发售的加宽版从不在中国上市,阿迪达斯给欧美市场用环保材质,国内专柜款却偷工减料。

其实买鞋踩雷这事不能全怪消费者。现在商场的试鞋服务形同虚设,网购7天无理由被各种设限,想买双合脚的运动鞋堪比开盲盒。某测评机构拆解过某网红跑鞋,看似高科技的中底其实就是普通EVA泡棉。建议大家多看看马拉松爱好者的真实评测,别被明星街拍带节奏。真要买专业运动鞋,认准中国田协认证标志比啥都靠谱。

现在国产运动品牌早不是吴下阿蒙。鸿星尔克奇弹跑鞋用上了航天材料,安踏氮科技中底回弹率85%以上,李宁䨻科技跑鞋在奥运赛场都拿过牌。与其当冤大头追洋品牌,不如支持国货。下次买鞋前先查查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肯在技术上烧钱的企业,产品差不到哪去。记住,真正的品牌价值在实验室,不在广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