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随着时代变迁、市场竞争加剧、消费升级和品牌迭代,不少曾经响彻大地的品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甚至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河南作为中原大省,也曾涌现出不少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以下列举5个,它们曾火爆全国,如今却只剩下回忆:
"1. 洛阳轴承 (Luoyang Bearing)"
"曾经的辉煌:" 洛阳轴承厂曾是“中国轴承工业的摇篮”,其产品质量享誉全国,被誉为“国家轴承基地”。洛阳轴承曾是国家重点骨干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国防、航天、铁路、冶金、矿山、石化等关键领域,甚至曾为“两弹一星”提供重要配套。在计划经济时代,洛阳轴承是响当当的国货名片,其产品以精度高、质量可靠著称,深受用户信赖。
"如今的现状:" 经过多次改制和重组,洛阳轴承厂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实体,其品牌影响力也大幅下降。如今,洛阳轴承更多地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代表着一段辉煌的工业记忆。
"2. 洛阳玻璃 (Luoyang Glass)"
"曾经的辉煌:" 洛阳玻璃厂是中国最早的玻璃生产企业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浮法玻璃生产基地之一。其“洛阳”牌玻璃曾是中国玻璃行业的领军品牌,产品质量优异,曾出口到世界各地,是国家重点支持的玻璃生产企业。
"如今的
相关内容:
河南这些年给外地人的印象,多半离不开“北方粮仓”、“人口大省”,或者说谁要是能去登封逛逛少林寺,去安阳看看殷墟,拍个甲骨文…这些都是河南拿得出手的国字号老名片。但另一个画面呢,一眨眼好像就淡出了,八九十年代时,无论谁提河南,都能甩出一串全国产品牌子的名头,个个硬气,都曾是市井巷尾里的骄傲,哪怕今天只剩下残影,没几个年轻人真见过它们曾经的模样,可那些年谁不是奔着它们去攒钱、排队、甚至托关系?

曾经,自行车不只是交通工具,简直就是家庭地位的象征。家里堂屋里放着一辆锃光瓦亮的三枪自行车,那是多少工薪阶层辛苦攒了几个月工资才买得起的。安阳那会儿叫“钢城”,不是白叫的,三枪自行车厂门口,来自全国各地的批发商排长龙,带着铺盖卷住在厂区外的旅馆,有人十多天都不带走,盼着能早点提到货!巅峰的1994年,安阳自行车厂的年产量干到了194.3万辆,这是当年中国所有企业里排得上号的数据,直接把三枪推成了全国12年蝉联推荐的头部产品,还远销20多个国家,成了河南的一张响亮名片。那帮批发商早上排队,晚上小馆子里拼酒,“铁打的三枪,流水的采购”,谁想过它会倒?可变得太快了,2003年,飞鹰集团宣布破产,工人散了,厂区静得只听见风声。话说回来,也许有人还会想,三枪当初问题真就只在市场吗?谁会知道呢!
再被人津津乐道的,是那只黄河牌手表。八十年代,月工资上去了,手表就成了婚嫁的头一门必备货。郑州手表厂趁着那股风起云涌的“手表热”,黄河牌凭便宜三五十块一只,干脆地把周边市场占了个遍。哪个新婚小伙子没揣过“黄河”?谁见得起一水儿的“上海”“北京”?那还不是给人家上演排队抢购,礼物一递还得嘚瑟半天,算得上是那个年头的顶流。工厂也开始生产“王冠”“霸王”“明星”,规模越做越大,成为全国38家主机定点厂之一。可惜好景也没多久,电子表来了,钱砸进库存起不来,郑州手表厂低头认栽,不见了。那会儿有人说“黄河表不够高级”,有人说它耐用,有人说根本没咱啥事,反正热闹总归过去了,买过的都很难真的再用。

这阵热风也没放过夏天的电扇。空调遥遥无期那时,桐柏山电风扇算是河南北方好用的家电,几乎每一家都能捡出个桐柏山,几十年一用,风轮转着都不咋出噪音。台扇、落地扇,两类谁都买得起。哪个夏天没见过父亲擦了油、母亲小心拆着洗?桐柏山“寿命长”,成了带点家庭故事的电器。可新家电行业崛起,谁再吝啬几度电呢?厂子没有新技术,种类单一,到了90年代声响渐息,很多人猛然发觉,原来熟悉的老电扇展台没了。
再谈机械,拖拉机说起来,外省人总觉得河南土。可开封机械厂那会儿风光极啦,八十年代初,中州牌拖拉机质量过关又省油,几万台年产量还不够卖,农民喜欢,工人挣得多,厂里3000多人,工资高得找对象都有底气。拖拉机带来的不光是产业,还有一种藏不住的“体面”,坊间都说:“能进机械厂,小伙子都值钱”。确实,中州拖拉机改良技术也是敢投入,年产净增却总是供不应求,直到各地厂子竞相模仿,便宜货出来割韭菜,竞争不止,坊间议论的那些“工厂分房子”,最后变成了“下岗分遗憾”,有人心里总觉得是怪了点,也有点舍不得这个“中州”。

要说河南当年敢和南方比创新的,还得数春都火腿肠。1987年洛阳肉联厂引进新设备,生产中国第一根现代火腿肠。春都起名字就透着春天的征兆,品牌打的那叫一个响——花一百五十万给中央电视台打广告,那是多少厂子一年利润?电视里一播,各地货车都来厂里拉货,经销商挤破门槛。最猛时一个月产量八千吨都供不上,全国火腿肠七成是春都做的,洛阳人提起来倍儿有面子。可市场浪潮接着一浪,后来的金锣、双汇、雨润卷土重来,春都火腿肠还是没挡住被拍下的命运,品牌消失得干干净净,有人还会记得,当年春都是什么价格?现在剩下的只是怀念。
不过,这事不是说谁都觉得惋惜。比如有人觉得那些老品牌也不过就是技术老了点,市场环境没赶上,企业没改制,掉队就掉队了。但也有人说,河南人这些年越来越懂得自己争气,不靠命脉产业也能活出花样,谁说咱就没新品牌?

再比如三枪自行车,早些年谁家有一辆都能摆到堂屋当嫁妆供着,现在的年轻人却觉得自行车太慢还占地,一辆电动车、一个App就解决通勤了。可你说三枪真不值钱?周边骑老三枪的司机,还真有不少。是怀旧,也是无奈,感觉世界确实变了,喜怒有时候扯不上边。
黄河表呢,反正便宜能用。有人觉得档次不高,原厂工艺拉胯,但用坏的少,留着收藏总归是个念想。现在的新手表一堆噱头,价格翻番,可五年修三次,人家黄河表三十年都不见得出问题。矛盾不?有时候怀念老品牌,可能也不是为了它们多好,更像是冲着那时候人简单,东西就朴实。不全是那回事情。

至于春都火腿肠,你说当年全国都得吃,现在哪还有春都专卖?现在要吃火腿肠选择更多,配方健康概念也多。可要问哪个更好,还真说不好,老春都蒸着吃的味儿,市面流行的新品都学不来,真有网友开销过千,高价淘到90年代的产品。值不值,不好说,纪念还是真吃?
桐柏山电扇,一念间也只是岁月的符号,机器人手臂的组装线,人再不必进厂摸风扇叶了。可那些年夏天傍晚,人家院子里电扇生风,席子一摆,全家扇着“桐柏山”看电视的日子,难道没点意思?

再聊开封的机械厂,曾经是铁饭碗代表,但这碗饭冷不冷只有自己知道。后来工厂关停,光环散尽,谁再提工作单位,没人觉得羡慕,反而更多是叹息。可八十年代小伙子还能凭厂子找对象,这事情搁今天,似乎也再没有了。
这些消失的河南名牌,不见得全是企业自己的错。市场竞争大了,技术换代谁受得住?外国品牌、南方企业一波接一波,老工厂改制慢,背了包袱也没人替它分担。不能怪市场,也不能全怪企业,有时就像是老屋,总要有一天留不住风雨。
不过又想一想,也不是每个河南人都在怀旧。新势力有了,河南饮品、食品、家电又出了新花样。市面上的品牌,换了批又一批,没品牌还能没生活?谁能想到过去年年烧香的名牌,今天还能上短视频?这些消失的品牌像是给河南打了个底色,留下一声叹息,也有人压根没那么多怀念,只不过是有空翻翻老相册罢了。
这些过去和现在,难讲个对错高低。技术换代、观念演变、企业进退,一失足成千古恨也罢,大浪淘沙出来的,更带劲。河南人吃得苦、忍得穷、但也干得出花样,故事从没断过。新产品在市场上卷一茬再一茬,有一年还真有品牌从老技术里摸到新商机,这也未可知。
那些牌子消失了,生活没停。谁还会固执地留住一个老影子。至于河南,老牌子、老厂子、老故事,还会有人说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