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探讨一下大黄鸭的赚钱之旅、摇钱树的比喻以及品牌产业化给我们的启示。
"一、大黄鸭的赚钱之旅:一个现象级的IP商业变现"
大黄鸭(Yellow Duckling)最初是艺术家黄永砯(Kenny Huang)在2007年为荷兰阿姆斯特丹艺术馆设计的公共艺术装置。它本意是艺术创作,而非商业产品。然而,它的可爱、独特和与环境的和谐互动,意外地引发了全球性的“大黄鸭热潮”。
大黄鸭的“赚钱之旅”并非源于艺术家本人(尽管后续有合作),而是通过一系列商业运作实现的:
1. "授权与衍生品开发 (Licensing & Merchandising):" 这是最核心的环节。艺术家将大黄鸭的形象授权给商业公司,开发各种衍生品,如玩具、玩偶、文具、服装、家居用品、主题餐饮甚至主题公园(如新加坡的“大黄鸭乐园”)。
2. "授权费与版税 (Royalty Fees):" 艺术家通过授权费和销售分成(版税)从中获利。每一次授权和衍生品的销售,艺术家都能获得一部分收入。
3. "主题体验与活动 (Themed Experiences & Events):" 在各大城市举办大黄鸭主题展览、灯光秀、水上巡游等活动,吸引大量游客付费参观或参与。
4. "IP价值延伸 (IP Extension):" 黄永
相关内容:
前段时间美国纽约长岛,当地一年一度的“生蚝节”上出现一位我们熟悉的庞然大物的身影,成为生蚝节上的明星。
许多见过这个庞然大物的人都能叫出它的名字,大黄鸭,这只高20多米的大家伙许多人都不陌生。
2013年大黄鸭先后在北京的园博园和颐和园展出,在国内掀起一股大黄鸭热,在园博园超过100万人参观,颐和园超过200万人参观。
大黄鸭2007年诞生,出自荷兰艺术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之手,然后开始全球巡游,现在已成为许多人熟知的形象,并受到广泛关注。
大黄鸭在世界各地大受欢迎,先后造访了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多个城市,每次都为当地在衍生品售卖、餐饮、住宿、交通等周边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在北京展出期间,大黄鸭带来2亿元的经济效益,大黄鸭的制作成本为20万英镑,虽然还有创意和运营等各种人力成本和无形成本,但从20万英镑到2亿元,还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难怪被许多人称为黄金鸭、摇钱树、疯狂印钞机。
大黄鸭背后的商业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霍夫曼是大黄鸭的创造者,拥有大黄鸭的知识产权,每到一个国家,他都会选择合作伙伴,并授权衍生品的开发。
他的工作团队会举办新闻发布会和设计展,制造热点,吸引公众的兴趣,促进各种衍生品的销售和各种合作。
展出期间,大黄鸭工作团队在社交网络上发布各种最新动态,并和许多明星合作,在北京展出结束前,大黄鸭和新浪微博合作发起“跟鸭说再见”的互动话题,告别会还了成龙到场。
这个套路听起来是不是有些熟悉,这其实就是一个国际明星的经纪人团队,而且这个明星广受欢迎,没有绯闻,不怕偷拍,永不变老,只要运营有方,也许一百年后,大黄鸭依旧在世界各地巡游,受到粉丝的热烈欢迎。
大黄鸭靠版权和衍生品收入不菲,霍夫曼很清楚的知道他的客户是谁,不是商家,而是各个城市。
因此虽然许多商家出高价想在大黄鸭身上放广告,但霍夫曼都不为所动,他的商业模式是吸引流量,提高大黄鸭的名气和识别度,从而吸引更多的城市和他们合作。
大概可以这样理解,城市组织者给大黄鸭版权费,大黄鸭为这个地区带去人气和流量。
这种商业模式值得我们借鉴,许多商家在做产品的品牌化,而大黄鸭做的是品牌的产业化,先有了创意和品牌,有了粉丝,产生需求,然后再进行产业化。
大黄鸭的客户定位也值得学习,把商家当成客户的公司很多,但把城市当成客户的公司很少,这自然大大增强大黄鸭的竞争力,哪怕在全球范围内,大黄鸭的同类竞争对手也屈指可数。
放眼未来,以知识产权和商业模式为核心的创意经济必将大有发展。
大黄鸭的商业模式值得相关行业人士认真学习,能否往这个方向发展,通过创意和创新,借鉴大黄鸭的商业模式和运营方法,打造一个有自己知识产权的形象。
只要像大黄鸭一样,能给合作者带去人流,创造出效益,就一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不能光眼馋大黄鸭这棵摇钱树,要想办法种出自己的摇钱树。
微信公众号:富日记,furiji
新浪微博:富日记
富日记,我每天写一篇原创文章的地方,开卷有益,不读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