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蝴蝶干,破茧成蝶,助力“走出深闺”打造地域特色品牌

平潭蝴蝶干“走出深闺”创品牌,这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方向。平潭蝴蝶干作为当地的特色农产品,拥有独特的风味和营养价值,但可能还面临着知名度不高、品牌意识不强、销售渠道单一等问题。因此,“走出深闺”创品牌,就是要把这种美味带出平潭,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建议,帮助平潭蝴蝶干“走出深闺”创品牌:
"一、 深挖产品特色,打造品牌核心价值"
1. "品质提升:" "严选原料:" 建立严格的采摘标准和筛选机制,确保蝴蝶干原料的新鲜度和品质。 "传统工艺:" 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制作工艺,保证蝴蝶干的独特风味和营养价值。 "创新研发:" 可以考虑开发不同口味、不同规格的蝴蝶干产品,例如:原味、麻辣、五香等,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2. "文化挖掘:" "传说故事:" 挖掘平潭关于蝴蝶干的传说故事,赋予产品文化内涵,例如:关于爱情、关于吉祥等。 "历史渊源:" 研究平潭蝴蝶干的历史渊源,了解其发展历程,打造产品的历史底蕴。 "平潭特色:" 将平潭的海岛文化、风土人情融入

相关内容:

去年底入选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平潭蝴蝶干,“走出深闺”创品牌

白胜村村民在阳光下晾晒蝴蝶干。江信恒 摄

东南网2月1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刘宇捷 张哲昊)2月,正值厚壳贻贝开春分苗期。11日,在平潭苏平片区榕山村附近海域,养殖户正驾船将养殖区中的贻贝绳打捞上岸,随后熟练地摘下苗种,再按一定间距将贻贝苗固定于绳上,重新投入海中养殖,构成了一幅亮丽的海上牧场图。

在平潭,厚壳贻贝盛产于苏平片区榕山村、白沙村、白胜村一带,其周边海域潮流变化快、流速高,为贻贝营造了绝佳的天然养殖环境,因而这里出产的贻贝颇为肥美。“下苗后,贻贝要过两年半至三年的时间才能成熟,经过晾晒就可以制成贻贝干,这一美味咱们当地人都叫‘蝴蝶干’。”榕山村养殖户俞裕棹说,他从事厚壳贻贝养殖以及蝴蝶干制作、销售已有13年,去年蝴蝶干销量约5000公斤,总收入约80万元。

蝴蝶干是平潭名特水产品之一,制作工序颇为繁杂。每年秋季,渔民将成熟的贻贝打捞上岸,开壳取肉对半剖开,再小心翼翼地洗净、沥干、翻晒,最终经过风吹日晒制成鲜美的干制品,因其形如蝴蝶展翅得名“蝴蝶干”,并广受食客青睐。

榕山村是远近闻名的蝴蝶干生产大村,该村厚壳贻贝养殖面积达900多亩,全村30户渔民从事蝴蝶干生产,仅去年蝴蝶干产量就达17500公斤,总收入近280万元。

精细的制作工序造就了蝴蝶干的独特风味。随着市场需求量与日俱增,当地已逐渐形成集育苗、养殖、加工、销售、品牌打造于一体的蝴蝶干产业链条,带领海岛渔村迈向致富路。

就在去年底,新的好消息传来——2024年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正式出炉,“平潭蝴蝶干”榜上有名。“这可是我们平潭第一个获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的海产品!”平潭综合实验区农业农村局农业处产业科副科长、高级农艺师潘家宝骄傲地说。

潘家宝是土生土长的平潭人,对这一美味有着特殊的感情。在她看来,蝴蝶干虽然浑身都是宝,但长期以来基本靠当地和周边居民口碑拓展销路,外地人则甚少知道平潭有这么个好东西,尚未成功构建起具有辨识度的品牌体系,可谓“养在深闺人未识”。

蝴蝶干一头连着味蕾,一头连着养殖户的钱袋,如何让这一优质海产走出平潭,迈向更广阔的消费市场?

近年来,平潭相关部门积极发力,锚定“一村一品”的战略发展方向,加快打造平潭蝴蝶干特色品牌,全力探寻一条以产业化模式驱动海洋经济蓬勃发展的崭新道路。

设计包装是第一步。在农业农村部门的指导下,苏平片区白胜村这座蝴蝶干产销大村率先深入挖掘特产背后的品牌价值,通过“减量、分级、礼品化”的包装策略提高包装档次,以期进一步拓宽销路。

原本简陋的塑封袋变为精致的手提盒,包装设计风格十分年轻化——前段时间,经过多次洽谈,苏平片区与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达成合作,从文创与民俗文化两方面着手,为平潭蝴蝶干设计全新包装。今年春节期间,全新推出的平潭蝴蝶干礼盒作为伴手礼,成为市民游客传递新春祝福的热门之选。

眼下,当地还积极打造“旅游+土特产”联动发展模式,计划在苏平片区白胜村建设蝴蝶干产品展示馆,使其与周边民宿、特色餐馆联动,让进馆游客赏制品、知工艺之余,还能选购美味海产。

接下来,实验区将立足蝴蝶干特色产业发展优势,开发一系列零食、火锅底料等衍生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群体的需求,并将积极推动“平潭蝴蝶干”注册商标,进一步提升蝴蝶干品牌价值,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位于平潭苏平片区海域的厚壳贻贝养殖区。江信恒 摄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HIS时尚网,引领前沿时尚生活。传递最新时尚资讯,解读潮流美妆趋势,剖析奢品选购指南,引领前沿生活方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