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说法非常有趣,带有一种神秘和引人遐想的感觉。它似乎暗示着:
1. "神秘起源/传说:" “甲骨文”可能是一个代号、一个象征,或者某个故事/传说中的人物或物品。它的“另一只靴子”丢失了,意味着它是不完整的或被分割的。
2. "时间的隐喻:" “六年后落地”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某种延迟。这“另一只靴子”的落地,可能代表着某个事件的最终发生、某个秘密的揭晓、某个计划的部分实施,或者某个重要时刻的到来。
3. "悬念和期待:" 整个说法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另一只靴子”是什么?它落地后会带来什么?六年这个具体的时间点又有什么特殊含义?这激发人们的好奇心。
"可以联想到的解读方向:"
"文学或影视作品中的情节暗示:" 可能是某个作品中关于失落物品或重要线索的隐喻。
"某个历史或考古发现的故事:" 暗示着某个与甲骨文相关的考古发现将在未来某个时间点被公布或出现。
"个人或团队的项目代号:" 某个计划或项目的一部分将在特定时间点完成或启动。
"总而言之,这句话本身更像是一个充满悬念的文学性或象征性表达,而不是一个有明确指代的事实陈述。" 它引人入胜,让人想知道这
相关内容:
2019年5月,甲骨文中国研发中心(CDC)的楼下挂起红色横幅,被裁的员工们举着“只要中国市场,不要中国员工”等标语,不远处就是甲骨文公司标志性的红色LOGO,对比起来显得十分扎眼。彼时,多数中国企业高度依赖甲骨文数据库,上至金融、运营商等政企客户,下至大小互联网企业,甲骨文无处不在,在中国市场仍然有不错的盈利。未来尚不明朗,甲骨文为何如此急着撤退?可能甲骨文在当时就意识到,这一次中国数据库真的要崛起了。自2019年之后,在政策的强力驱动下,国产数据库迎来最好的发展时机,从“可用”向“好用”迈进,在分布式、云原生、AI 融合等前沿领域不断突破,即便在严苛的金融领域,国产数据库也能够深入到核心生产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IDC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金融行业分布式事务数据库愈发呈现出向头部厂商集中的态势,其中本地部署市场中,华为云、OceanBase、金篆信科、腾讯云、占据了超八成市场;2024年中国金融行业集中式事务型数据库市场中,华为云、达梦数据、腾讯云共占35.39%的市场份额。近日《金融电子化》发布报告,通过对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交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六家国有银行的调研,目前仅有少量业务系统应用甲骨文数据库,同时选定GaussDB、TDSQL、OceanBase、GoldenDB、TiDB等五款数据库产品中的1-2个作为主要应用产品,其中,使用GaussDB数据库的业务系统数量占比最高,紧随其后是TDSQL。甲骨文的“另一只靴子”,终于在六年之后落地,这也意味着数据库国产化替代这场硬仗迎来阶段性胜利。甲骨文在中国市场的败局,甚至可以追溯到入华之初的策略和态度。1989年,甲骨文进入中国,当时国内银行、电信、电网等行业信息化萌芽,亟需稳定可靠的数据库,国内数据库产品尚在襁褓之中,甲骨文抓住机会,很快站稳脚跟并形成垄断事实,市场份额一度高达90%。
在获得如此之大的市场后,甲骨文并没有平等对待中国企业和中国员工,而是以近乎苛刻的条款,遏制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
中国联通因为系统升级没找甲骨文指定的团队,被罚款数千万;中国移动更换计费系统,无奈签下“10年服务费等于20%合同金额”的霸王条款;国家电网想把非核心数据迁到国产服务器时,甲骨文直接切断技术支持,国网团队不得不飞到美国道歉。以最为关键的人才和技术为例,甲骨文中国中层以上干部多为外国人,层级越高越明显,此类职业经理人对大陆市场环境及客户需求缺乏深入了解,在华运营期间普遍直接移植美国、新加坡等海外市场的既有管理模式。同时,甲骨文也从未把核心代码和数据开放给中国市场和中国员工,对于甲骨文而言,中国市场更像是一个予取予求的保险柜。以至于有离职高层直言,“他们离客户和市场都太远,甚至脱节了。”中国电子学会的一位专家曾在一次行业论坛上直言:“在那个年代,甲骨文的合同条款之苛刻,几乎让中国企业没有任何议价能力。”
甲骨文的确有傲慢的资本,在数据库发展的早期阶段,甲骨文凭借其领先的技术优势,在全球市场都少有敌手。当时国产数据库尚处于起步阶段,未能形成有效竞争。而国产数据库技术逐渐成熟并开始崭露头角时,众多大型企业的核心系统已被甲骨文深度绑定。此时进行数据库迁移,不仅成本高昂,且伴随巨大的业务中断风险。因此,无论是中国企业摆脱对甲骨文的依赖,还是国产数据库厂商“抢夺”市场份额,整个替代过程都要经历异常艰辛的努力。没有人能躺在功劳簿上,即便他是甲骨文,路径依赖是最可怕的陷阱,过去的成功会绑架未来的可能性,用来形容甲骨文再合适不过。起初,甲骨文十分抗拒云计算时代的到来,其创始人拉里·埃里森公开宣称,“云计算只不过是重新包装的托管服务”,并坚信企业不会轻易将数据完全交给第三方。也是在2019年,亚马逊消费者业务关闭最后的甲骨文数据库,将存储在近7500个甲骨文数据库中的75PB数据完成了迁移,包括复杂的采购、目录管理、订单履行、会计和视频流。一鲸落,万物生,甲骨文的败退是一个时代标志,国产数据库行业进入繁荣周期。自主创新的数据库对于网络安全至关重要,在关乎国计民生的关键基础性行业,使用国外数据库,尤其是某些特定国家的产品,存在被预置“后门”、强制安装监控软件或存在未公开高危漏洞的风险。外国政府可能通过法律手段(如美国的《云法案》)强制要求其国内企业提供存储在其服务器或由其控制的数据,无论数据物理位置在哪里,譬如“斯诺登事件”等案例揭示了外国政府大规模监控他国数据的可能性,也再度敲响了数据安全的警钟。对于企业而言,长期依赖甲骨文等国外商业数据库,往往意味着高昂的许可费、维护费和升级费,且国外闭源数据库核心代码不透明,用户无法完全了解其内部运行机制和潜在风险,难以进行彻底的安全审计和定制化修改以满足特殊安全需求。数据库是一个长坡厚雪的行业,其壁垒是一道由技术、人才、投入和漫长积累共同浇筑的城墙,远非单一技术点的攻坚,而是一个需要巨额资源持续投入的庞大系统工程。它要求对底层硬件、操作系统、网络、分布式技术等有深刻理解,并能将这些知识熔炼为稳定高效的存储与计算引擎,其复杂性体现在内核的每一个角落,从精巧的锁机制到全局的事务管理。同时,打造一个被广泛接受和信赖的数据库产品,需要解决海量用户的极端场景、建立完善的生态工具链、提供全球化的支持服务,这些无不需要顶尖团队十年如一日的心血倾注和持续的资源投入。在中国数据库发展历史上,有过数次繁荣期,例如上世纪90年代的 “863 计划” ,达梦、人大金仓等“四朵金花”成立;2010年代前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推动企业自研数据库,应对高并发需求,阿里和腾讯也在此阶段入局。其中不得不提的是华为云的GaussDB,华为研究数据库的历史可追溯到 2001年,后来几经周折,华为因电信计费领域找不到契合的数据库,便开始组织人手自研内存数据库。而后数据库团队不断发展,2011年,“2012实验室”旗下高斯部正式成立,也有了核心代码100%自主研发的GaussDB,GaussDB是当前国内唯一能够做到软硬协同、全栈自主的国产品牌。数据库作为底层软件,“牵一发动全身”,想要实现替代极为艰难。大型企业数据库的切换,犹如给飞行中的飞机换发动机,先要解决造出飞机发动机的问题,再解决如何更换的问题。GaussDB很好完成了这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不仅克服了诸多技术难题、也快速追平了30年的技术代际差距,甚至取得了一系列行业瞩目的成绩,成为中国创造的又一项“技术奇迹”。甲骨文败走中国,并不意味着国产数据库就能白捡市场,国产数据库需要靠自己的真正实力赢得市场,结合行业视角观察,经过近几年的发散阶段,数据库行业也开始进入汰换周期,一些综合实力不足的厂商将退出历史舞台,数据库行业遵循“剩者为王”的朴素逻辑。6月,IDC发布《2024年下半年中国关系型数据库软件市场跟踪报告》,华为云数据库以13.9%的份额位列本地部署模式市场份额第一,首次超过甲骨文数据库,这也是我国数据库产品市场份额首次超过甲骨文数据库。与此同时,TechForWhat获悉,此前部分企业为替换甲骨文而选择国产数据库,目前一些数据库在各种场景不能满足企业所需,引起了国产数据库二次替换的需求,即“用更好的国产数据库替换不够好的国产数据库”。如何才算是好的国产数据库?GaussDB 定义的标准是:高可用、高安全、高性能、高弹性、AI-Native,同时易部署、易迁移,从芯片、服务器、存储、网络,到操作系统、数据库、编译器和语言,而在这些层面GaussDB均实现了自主创新。以其中的“三层池化”“透明多写”技术为例,应用系统的分布式改造与其本身复杂度相关,一般需要三个月到半年周期,有些复杂应用业务逻辑交错,根本无法做改造。华为云GaussDB三层池化架构把数据库拆成计算、内存、存储三个可独立伸缩的模块,不需要客户业务做改造,像智能拼图一样实现了按需组合,实现业务无缝上云。
再如透明多写,可以想象数据库是一个大仓库,传统模式(如甲骨文)就像只有一个出入口,人多就堵;而GaussDB的“透明多写”相当于开了多个门,所有人可以同时进出不排队。数据库是软件和硬件的结合体,华为云独具优势的超节点也为数据库带来了新的性能提升,同等配置下,性能比友商提升1倍,3节点可达380W tpmC,故障恢复时间在6S内,这意味着GaussDB的性价比更高、支撑客户业务连续性更优。
再回到安全可靠方面,GaussDB集中式数据库成为业内首个且唯一通过安全可靠测评Ⅱ级认证(当前数据库领域最高等级)的数据库,也是国内唯一一家获得国际/国内双CC EAL4+最高安全等级认证的数据库,国内首个通过信通院防篡改数据库评测,国内首批通过信通院全密态数据库评测。该成果标志着华为云数据库在自主创新领域达到行业顶尖水平,确保用户业务无缝迁移与零改造升级。通过构建覆盖全栈、全场景的技术路线体系,华为云数据库已实现从芯片、操作系统到数据库引擎的全链路国产化支持,为政企客户提供符合要求的高性能、高安全、高可用数据库解决方案,有力推动我国基础软件生态的自主创新进程。如今国产数据库已在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关键业务领域,包括核心交易、账户管理、风控系统等正逐步实现应用,成功支撑起高并发、低延时、高可靠性的复杂业务场景。曾经甲骨文筑下的高墙,已被GaussDB等新一代国产数据库厂商打破,我国数据库产品在性能上已达到甚至超越国际同类产品水平。未来,国产数据库的繁荣不应是替代为主,而是秉持长期主义走出国门,在全球数据库格局重构中真正实现换道超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