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说法准确地指出了阿迪达斯(Adidas)和彪马(Puma)品牌起源的核心故事,以及它们与二战这段黑暗历史的联系。以下是对这个说法的详细解读:
1. "共同的创始人:阿道夫·阿迪·达斯勒(Adolf Dassler)和鲁道夫·达斯勒(Rudolf Dassler)"
这对兄弟确实是阿迪达斯和彪马这两大运动品牌的共同创始人。
他们出生于德国南部的拜罗伊特市,家中有兄妹共八人。
家里的袜子生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失败,父亲为了让儿子们有工作,鼓励他们制作跑鞋。
阿道夫(Adi)和鲁道夫(Rudi)各自开始了自己的制鞋事业。阿道夫最初在一家工厂做学徒,后来和哥哥一起接手了父亲的工厂,并逐渐发展壮大。鲁道夫则在哥哥的帮助下开始制作和销售自己的运动鞋。
2. "兄弟反目成仇:从合作到决裂"
早期,兄弟俩是合作伙伴,他们的公司(Adolf Dassler Sportschuhe)规模不断扩张。
然而,性格和经营理念上的巨大差异最终导致了兄弟间的分裂。阿道夫注重质量、工艺和团队合作,对员工要求严格;鲁道夫则更精明、
相关内容:

文 | 华商韬略 酥酥
提到世界顶级运动品牌,就不得不提到阿迪和彪马。
不过很多人并不知道,阿迪和彪马曾经是一家,阿迪的创始人阿道夫与彪马的创始人鲁道夫是达斯勒家族的亲兄弟。
不过,两兄弟共同创业,却没有长久经营下去,还因理念不同和种种误会分道扬镳。
阿迪和彪马两个品牌,便见证着这两个亲兄弟跨越半个世纪的爱恨情仇。
两兄弟白手起家,创立了运动鞋品牌达斯勒。

弟弟阿道夫在制鞋上极具天赋,每天不是在研发,就是穿着研发的鞋测试,就这样,一双专门用于运动的鞋诞生了。
哥哥鲁道夫则不同,他能说会道,交际能力极强,还具备独到的生意头脑。
一个负责生产,一个负责销售,一拍即合。
可在那个年代,鞋可以说是奢侈品。另外,彼时的足球十分沉重,球员们穿的都是镶有钢板的皮靴,而弟弟研发的运动鞋却背道而驰,在底部设有更抓地的钉子,并主打轻薄。
两兄弟因此备受嘲笑,在银行贷款时遭到明确拒绝。
后来,在哥哥奋力游说下,运动员试穿测跑,速度明显提升,很快这种新型钉鞋在运动员中流行起来。
兄弟俩第一次分歧也在这时出现,弟弟认为鞋还不够成熟,应该先研发,而哥哥却想抓住这个机会批量生产。
后来,由于弟弟过于追求轻薄,新鞋并不耐用,导致退货率飙升,哥哥因此大发雷霆,让弟弟老实生产老款。
1933年,德国体育运动发展迅猛,哥哥嗅到商机成了合作商,达斯勒品牌名声大涨。
虽然有过争吵,但好在兄弟俩的心还在一块,生意十分红火,年产量高达30万。
1936年,柏林奥运会到来,哥哥希望为本国运动员提供赞助,但落空了,而弟弟为了让冠军穿上他设计的运动鞋,亲自上门。

要知道,当时的德国是纳粹执政,而冠军是一位美国黑人运动员,这个举动直接使达斯勒工厂被勒令关停,兄弟俩到处求情,工厂好不容易才得以复产。
与此同时,二战爆发,在争吵下,哥哥奔赴战场,工厂被征用,弟弟的日子也不好过。
好不容易熬到二战结束,本以为经历过苦难后的两兄弟会珍惜彼此,没想到哥哥被举报是纳粹,经审讯员暗示怀疑是弟弟干的,愤怒下哥哥甩锅弟弟,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两人彻底反目。
至此,一方面是兄弟情感破碎,一方面是质量和销量两种理念的博弈,导致最终分家。
哥哥带走了销售团队,创立了彪马,弟弟则留下了技术团队,注册了阿迪达斯,两兄弟的明争暗斗拉开帷幕。
1954年世界杯,弟弟为西德足球队提供新款短钉运动鞋,决赛当天下起雨,德国队却以弱胜强,阿迪因此风头大盛。
为了反击,哥哥找来贝利,在1958年瑞典世界杯和1962年世界杯上两次夺冠后,彪马直接翻盘。
两兄弟不停抢占着优秀运动员运动用品的供应商地位,此外,在广告策略的对打上,两兄弟更是不惜对簿公堂。
直到去世,两兄弟也未能化解仇怨,甚至延续了两个品牌的竞争。
可在多年内耗下,两个品牌纷纷易主,再无达斯勒家族的影子。如今,还在耐克挤压之下,慢慢失去市场。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