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的这个现象很有趣,也确实存在一个相关的著名例子,那就是"索尼(Sony)"这个品牌名称的由来。
故事是这样的:
1. "创始人决策":索尼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井深大(Ibuka Masaru)"在为公司寻找英文名称时,希望找到一个既有日本特色,又朗朗上口,还能体现公司精神的名字。
2. "选择“Sonny”":他当时想到了英文单词 "Sonny",意思是“小男孩”,给人一种聪明、活泼、充满活力的感觉,符合他对公司的期望。并且,“Sonny”这个发音相对简单。
3. "发音差异":然而,关键在于,“Sonny”这个词在日语中,其发音与英语中非常接近。日本人在发这个音时,往往会按照日语的发音习惯,发成一个类似“ソニー”(Sonii)的音,带有一个卷舌音或者更接近日语的“い”音结尾。
4. "品牌名称确立":井深大非常欣赏这种发音,认为这种带有日语特色的发音方式反而更具独特性和亲和力。因此,他决定将公司名称定为“ソニー”(Sonii),而不是直接音译为更接近英语发音的“ソンニ”(Sonni)。
5. "意外成功":这个决定非但没有因为发音问题阻碍索尼的国际发展,反而成为了其独特的品牌标识。这个发音既保留了
相关内容:
最近刷到一个笑话:

说英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流落荒岛,分工合作——英国人负责 building(房子),美国人负责 food(食物),日本人负责 supplies(补给)。几小时后,房子建好了,晚餐也准备好了,就是找不到日本人。等到天黑,大家着急去找,突然日本人从树后蹦出来大喊一声:
“Supplies!”笑点在于日语中没有真正的“R”音,他们习惯用“L”音替代, r 和 l 音混淆导致日本人把 supplies(补给) 跟suprise(惊喜)混淆了,以为自己的任务是给同伴们一个惊喜。下面说点学术的,其实日本人也不是完全把 r 发成 l,这个发音介于英语的“R”和“L”之间,但更接于/l/,例如日本人这样念以下单词:
Rice(米饭) → “Lice”(虱子)Right(右边) → “Light”(光)America(美国) → アメリカ(亚米利加)这种现象在语言学上被称为“R-L混淆”,主要是因为日语音系中没有区分这两个音位。这种语言特性甚至被一些品牌“用来做文章”。比如运动服饰品牌
lululemon。
坊间流传的一个说法是:创始人觉得日本人喜欢英文名里有 L 的品牌,因为 L 对日本来说带有外国味道,有种高级感,于是干脆一次性塞了三个 L,既好记又有辨识度。事实上,跨语言的发音障碍在全球都存在。中国人学英语时 /θ/ 和 /s/ 容易混淆(think 变成 sink),法语母语者常把 /h/ 忽略(hello 说成 ello),印度英语的“V”和“W”不分(very 变成 Wey good”)...这些都与母语音系的差异有关。这种文化差异与语言习惯碰撞出的幽默,正是语言学习的乐趣之一。下次你听到有人说
“Supplies!”,先别急着找补给——也许他们只是想给你一个
Surpr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