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玛品牌影响力跌落,从行业翘楚到边缘化,究竟发生了什么?

安德玛(Under Armour, UA)的衰落是一个多因素叠加的复杂过程,从曾经的运动品牌行业宠儿滑落到如今的市场边缘,其品牌影响力的持续下降主要归因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激烈的市场竞争与错失时机:" "Nike的强势回归:" 21世纪初,Nike的市值和市场份额一度被UA超越。Nike凭借其强大的品牌营销、产品创新(尤其是 Flyknit 技术)和全球化扩张,成功夺回了领先地位,并持续保持领先。UA在关键时期未能推出足够颠覆性的产品或策略来维持竞争优势。 "新兴运动品牌的崛起:" Lululemon 的成功证明了运动休闲(Athleisure)风格的巨大市场潜力,UA对此反应较慢。此外,Adidas(尤其是 Yeezy 合约后)和 Puma 等竞争对手也在设计和营销上表现抢眼,分流了市场注意力。 "直接竞争对手的发力:" Lululemon、Athleta(现为 Athleta by Nike)、Warby Parker(虽然主营眼镜,但定位类似)等品牌在细分市场(如瑜伽、生活方式运动)取得了成功,挤压了UA的市场空间。
2. "产品策略与创新能力不足:" "产品创新停滞:" UA早期以科技驱动(如HeatGear, ColdGear)著称,但后期在核心性能服装和鞋履上的创新显得乏力

相关内容:


曾几何时,安德玛(Under Armour)凭借“运动科技”标签和库里签名鞋系列风靡全球,一度被视为挑战耐克、阿迪达斯的黑马。曾经的“健身爱好者首选品牌”,为何逐渐淡出消费者视野?


一、安德玛“失速”的三大症结

1. **产品定位模糊:专业性与时尚性失衡**

安德玛早期以高性能运动装备立足,但近年逐渐偏向运动时尚领域,导致核心用户流失。其产品在专业功能性与时尚设计间摇摆不定,既难与耐克的Flyknit、阿迪达斯的Boost等技术抗衡,又缺乏Lululemon的时尚溢价能力

2. **折扣依赖症:品牌价值持续稀释**

为清理库存,安德玛长期依赖促销策略,其电商渠道因折扣减少导致收入骤降21%。尽管创始人Kevin Plank回归后提出“促销天数减半”,但2024年关闭加州分销设施等重组费用已超1.6亿美元,短期阵痛加剧财务压力。


3. **市场策略滞后:本土失守与国际化乏力**

亚太市场本被寄予厚望,却因分销体系僵化和本土品牌崛起陷入困境——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区营收暴跌11%,同期李宁、安踏通过国潮营销实现两位数增长。


二、内外夹击:运动品牌的“围城之战”

1. **传统巨头的技术碾压**

耐克凭借Air Zoom系列持续迭代,阿迪达斯以环保材料鞋款抢占市场,而安德玛的“HOVR”中底技术声量渐弱。其研发投入占比不足5%,远低于行业龙头,导致产品创新乏力。

2. **国潮品牌的本土化狙击**

安踏通过收购FILA、迪桑特构建多品牌矩阵,李宁借力“中国李宁”IP打造文化符号,而安德玛仍依赖库里个人IP。2024年库里中国行虽带动短期销量,但过度绑定单一球星导致风险集中,鞋类营收仍同比下滑15%。


3. **快时尚与垂直品牌的跨界分食**

Lululemon以瑜伽裤切入运动市场,2024年营收突破100亿美元;优衣库的“运动生活”系列以高性价比抢占基础款市场。安德玛的“全品类”战略反而模糊了品牌焦点。


三、绝地求生:安德玛的转型方程式


1. **产品重塑:从“科技堆砌”到场景细分**

2025年,安德玛宣布削减25% SKU,聚焦篮球、训练等高潜力品类,并推出环保材料系列。其计划通过会员专属高端产品提升客单价,目标将毛利率从47.5%提升至50%以上。


2. **渠道革新:DTC与数字化双轮驱动**

关闭低效分销中心后,安德玛加速布局电商与直营店,DTC渠道占比提升至48%。同时投入人工智能优化供应链,目标将库存周转周期缩短至90天。


3. **营销破圈:从球星代言到文化叙事**

除库里外,安德玛签约新生代运动员如滑雪冠军Chloe Kim,并启动“为期多年的叙事计划”,通过纪录片、社群运营强化品牌精神。在中国市场,计划三年内新增50家门店,借本地化营销重塑形象。


【一场输不起的品牌持久战 】

安德玛的困境折射出运动品牌行业的残酷法则:技术、文化与运营缺一不可。其18个月重组计划已初见成效,毛利率提升与亏损收窄释放积极信号。然而,在耐克、安踏等对手的围剿下,安德玛能否凭借“少而精”的战略重获消费者青睐?这场品牌重塑之战,或许需要更彻底的自我革命。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HIS时尚网,引领前沿时尚生活。传递最新时尚资讯,解读潮流美妆趋势,剖析奢品选购指南,引领前沿生活方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