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听起来像是一个社交媒体上的热门现象或者是一个梗。在中国,社交媒体平台如抖音、快手等非常流行,很多网红(网络名人)通过发布视频来吸引粉丝。如果一条视频能够迅速增加70万粉丝,这通常意味着该视频非常受欢迎,可能是因为内容有趣、有创意、有教育意义,或者是视频中的主角非常有魅力。
“还得是她会穿”这句话可能是在评论视频中的主角,认为她的穿着打扮是吸引粉丝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中国,时尚和外表在社交媒体上是非常受关注的领域,很多人通过分享自己的穿搭、美容和生活方式来吸引粉丝。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社交媒体上的成功并不总是能够转化为长期的职业发展,而且快速增长的粉丝数也可能伴随着一些挑战,如如何保持粉丝的兴趣、如何处理网络上的负面评论等。
相关内容:


当众人聚焦她穿了什么,她却早已穿透衣物,她想分享的也不只是时尚,而是在说她依旧在路上,依旧向往那些很有意思、很值得一提、很可爱的、很令人感动的......事物,这种从心底散发的浪漫不断滋养着她,而随着「曼式美学」的回归,张曼玉的时尚风格也再一次重回话题中心!

1983年,英国归来的张曼玉摘下了港姐亚军,上综艺被主持人问到是不是因为贪慕虚荣才参加选美,年轻的张曼玉笑眼盈盈地:“是的,绝对是贪慕虚荣~”
初入演艺圈,她很真实,就像王晶形容的那样——「一张白纸,毫无心机」。
但一开始,张曼玉甜美“玉女”形象单薄如纸,真正的破土则是在1988年的《旺角卡门》里,她用港女“阿娥”的纯真与执拗,首次撕开“花瓶”标签,叩响金像影后之门。次年《人在纽约》,又化身纽约唐人街打拼的李凤娇,精明强干下是异乡人的韧劲,首夺金马影后,而那时展现的粗粝鲜活,已是日后《甜蜜蜜》里李翘的序章。




除了演绎经典的港女形象,张曼玉还塑造了让人难忘的「亦舒女郎」。《玫瑰的故事》里,她是书中“白皙得离奇,纯洁兔宝宝笑靥”的黄玫瑰,角色衣装都是灵魂外化。



向下查看更多
之后《流金岁月》,她又化身蒋南孙——那位不必精品加身,若她在,你必见其光芒的亦舒女郎,戏里白衬衫熨帖如肤,卡其裤垂顺利落,身上隐约带种女人靠本人努力住半山穿梭中環的韧劲。




而张曼玉的银幕风格真正达到巅峰,则是在经典之作《花样年华》里。

电影中,张叔平为张曼玉打造的二十余套旗袍造型更是封神,衣着随心绪转换:猩红欲念,墨绿克制,金线盘扣锁体面,高开衩泄孤寂,衣褶间浸透时代叹息,苏丽珍身上有着一股出世的优雅,看完《花样年华》会觉得,从此之后再好的角色都只是庸常人物。




从一开始港姐选美出身的“花瓶”,到五夺金像、金马,独得柏林、坎城影后的演员,张曼玉用了二十年,她的银幕风格同样实现了从“花瓶”到“曼神”的蜕变,但这样热爱演艺的张曼玉,却在2004年选择了全面息影,与大银幕作别。

可能就像她在2013年11月做客金马奖50周年讲坛时说的那样:“我觉得人的一生可以有三条命。如果我演戏演到70岁,那只是一世人。如果还做剪辑呢?又做音乐呢?这样是不是比我演戏演到死更好?”她在乎的不是人生的长度,而是宽度与可能性,是一种对生活的热情的想象。

所以远离演员身份之后,张曼玉曾卖掉豪宅名车,在伦敦租住普通公寓,穿19元拖鞋逛菜市场,在二手店淘货被拍也从容自若,她读佛经、做公益、唱摇滚、痴迷剪辑,甚至还笑称如果未来以剪辑项目入围金马奖,她一定会哭。

她的花样年华,或许是从“花瓶”到“曼神” ,但她的精彩人生却远不止于此。


作为一个上海人,张曼玉在香港出生,在伦敦长大,再回到香港重新开始,又在巴黎停留,她的人生确实如同一席流动的盛宴。







再基础的单品经由她上身总会显得格外特别,这样的张曼玉当然深受时尚圈宠爱,1998年她就曾踏上Martin Margiela执掌时代的Hermès秀场,一身简约黑色造型配上淡然神情,姿态洒脱,如今回望仍是经典。






她可以穿着高奢走T台,也可以穿19块的拖鞋开老吉普车,可以化身设计师为izzue做女装,也可以在H&M、Topshop变成购物狂,时尚对张曼玉来说是个人品味的延伸,她深谙风格的精髓在于松弛,穿衣服要讲究实用舒适。

她与其他女演员之间也像隔着一条风格的河,张曼玉穿什么都合理,她的红毯礼服品味更是值得称赞,无论是华丽造型还是简单衣着,都美得教人挪不开眼。






而从三十多岁开始,张曼玉也不在乎旁人怎么看待自己,想穿什么就穿什么,她坚信「You dare to be you」,衣着性格都应该依循自我,所以在六十岁入驻小红书时,我们依旧能感受到她身上那股强烈个性,纵然衣饰会旧,岁月会皱,但她依旧轻盈。


但熟悉张曼玉的人都知道,一直以来她都非常喜欢用配饰打造自己的风格,对她来说穿搭的点睛之笔则是对配饰的巧用。








因为衣衫是骨架,首饰才是吐纳的生气,所以张曼玉简约的穿衣风格总会为配饰留有搭配空间,她还格外钟意叠戴,几近到了“穿”珠宝的境地。




在她的造型法则中,金链可缠银链,细镯能撞宽环,珍珠配钻石,那些看似任性的堆叠、矛盾的元素都能无比和谐地冲撞融合,散发出独一份的巨星风采。

就像这一次在小红书的镜头下,张曼玉同样选择以配饰突出品味,多次叠戴,但你会发现,她从来都不为品牌Logo所定义,每一套造型都非常“张曼玉”。



岁月给她的礼赠是让人生变得充盈丰厚,同样也沉淀出独属于她的好品味,让风格不困于华服珠翠,而是成为生活哲学的浪漫具象。这般通透也沁入了她与岁月的对坐之中,张曼玉曾说自己不怕老:「每个人都会变老,为什么非要年轻,没有皱纹才叫做美?我觉得那种美不是一切,它很浪费人生!」

在其息影作《Clean》中,张曼玉曾饰演一个歌手爱米丽,枯草乱发,烟不离手,爱米丽不美,甚至不好,但她顽强的生命力令张曼玉着迷,张曼玉向往的也是那粗糙强大的力量,胜过虚伪美丽的表象。




在王家卫执导、张曼玉出演的电影《阿飞正传》里,曾提到有一种小鸟生下来就没有脚,它们一生都在飞翔。张曼玉不是那样的阿飞,可是她始终在飞翔,生命对她而言是一场盛大的旅行。

所以她做演员、做歌手、学剪辑......人生任何时候都可以是新起点;她可以穿百元T恤,挽贵价手袋,却深谙造型真谛:风格才是独一无二的奢侈品;当普通人困于皱纹衰老焦虑,她早参透人非必美,而须有趣,做人做事要有意思,甚至会姿态飒爽地在打碟派对上,朗声宣告:「我49岁7月43天!」,她让我们相信,只要将生命视为一座花园,那么当下的每一瞬间都是属于自己的花样年华。
责编/Gin撰文/esom协助/W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