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且值得深思的现象。它揭示了当前中国乃至全球零售业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个情况:
1. "传统商业模式的困境:"
"过度依赖线下渠道:" 这家曾经的“女装巨头”可能在其辉煌时期高度依赖线下实体店和传统的批发分销模式。这种模式在互联网冲击、租金上涨、消费者习惯改变的时代背景下,显得越来越脆弱。
"品牌老化与创新能力不足:" 巨头企业有时会陷入“大企业病”,决策流程慢,对新兴的电商、直播等渠道反应迟缓,或者投入不足。导致品牌形象老化,无法吸引新一代消费者。
"库存积压与现金流断裂:" 传统零售的库存风险巨大。当销售下滑,线上线下渠道冲突时,很容易导致严重积压,最终引发现金流断裂,甚至濒临破产。
2. "直播电商的崛起与颠覆:"
"精准触达与高效转化:" 直播间提供了一个集展示、讲解、互动、销售于一体的沉浸式体验。主播可以通过实时互动,更精准地了解消费者需求,进行产品推荐,并快速完成销售转化。
"“人设”与“信任”的力量:" 成功的直播间往往有魅力十足的主播(“顶流”或“腰部”主播)。他们通过个人魅力、专业知识或情感连接
相关内容:



144个银行账户被冻结,恐将退市
拉夏贝尔的落寞让不少网友感慨。这个很多人的“青春回忆”,已经沦为“款式老土”、日常甩卖的牌子。从不断发布的“负面”公告,也能感受到这个昔日女装巨头的焦灼。11月23日,拉夏贝尔称,因前涉合同纠纷没及时支付拖欠款项,且名下无可执行财产,三家昔日合作伙伴向法院递交了《破产申请书》。其中牵涉的金额超过一千万元。数额似乎并不大,但也许是最后一根稻草。不过,拉夏贝尔表示,没有收到法院关于这次破产清算的任何裁定,它将继续向法院提出异议。为了还债,拉夏贝尔不得不拆东墙补西墙。
从近万门店到全线溃退
翻开拉夏贝尔今年三季度的财报,可以看到四个字:“全面溃败”。包括拉夏贝尔在内的近10个品牌营业收入都大幅下降。线下门店也大幅收缩,截止9月底,门店仅剩349个,10个月减少600多家店。要知道,2017年底它在全国还拥有超9000家门店。至少有以下几个原因,让拉夏贝尔一路下坠。其一,疯狂扩张,忽视主业。2012年拉夏贝尔提出“多品牌、直营为主”的扩张战略。直到2017年A股上市前,它已经在全国开了9000多家店,包括La Chapelle、Puella、7 Modifier、La Babité等,旗下品牌数量一度超过20个。从男装、女装到童装,拉夏贝尔试图构建起一个“服饰全品类王国”,承包一家老小的穿着。但最终,挑起业绩的仍然只是La Chapelle、Puella两个主品牌。新品牌在风格上没有强区分度,在培育期需要巨大输血投入,反而分散了主品牌精力。值得注意的是,拉夏贝尔旗下诸多新品牌,研发费用却长期为零,没有研发设计能力的直接后果就是产品严重同质化,多靠低价促销吸引消费者。在其高峰期,拉夏贝尔还“不务正业”涉足咖啡品牌、女性服装租赁平台、眼镜等行业。当时,拉夏贝尔还颇有野心地想打造一个“拉夏生活圈”。生活圈没有打造起来,但当销售下行,疯狂的关店潮来了。从2019开始,拉夏贝尔就主动收缩,这一年门店数减少3800多家。
“拉夏贝尔们”的集体性危机
不止拉夏贝尔,伴随着90后“青春回忆”的真维斯、艾格、贵人鸟等品牌,在大浪淘沙中逐渐消失;红极一时的美特斯邦威,也在连年亏损、不断关店中苦苦挣扎。消费趋势、渠道模式、市场环境快速更迭,将“拉夏贝尔们”甩在了后边。拉夏贝尔曾以ZARA为标杆,却最终堕入库存危机的泥淖中。一个无奈的事实是,在如今的服装行业,只有更快、没有最快,竞争是对消费者精准解读、柔性供应链、精细化运营等综合能力的比拼。一个例子是,电商直播也在颠覆时尚业。T台化身巨大直播间“即秀即买”。另一方面,直播间积累的消费大数据快速传导到柔性供应端,指导款式快速更新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