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英国车直接标签为“工业垃圾”是一种非常极端和带有偏见的说法,并不准确,也不符合事实。这种标签化忽略了英国汽车工业的许多重要方面和成就。
以下是一些需要考虑的观点:
"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可能的来源):"
1. "历史辉煌与现状落差:" 英国汽车工业曾有过辉煌的时期,诞生了劳斯莱斯、宾利、阿斯顿·马丁、捷豹、路虎等众多豪华和跑车品牌,以及曾经遍布全球的英伦经典车型(如Mini, Land Rover)。然而,与巅峰时期相比,如今英国汽车工业的规模、市场份额和全球影响力确实有所下降,面临着来自德国、日本等竞争对手的巨大压力。这种落差可能让人产生负面印象。
2. "部分品牌的市场定位:" 一些英国品牌(如Vauxhall/沃克斯豪尔,现在属于Stellantis集团)主要生产面向欧洲市场的经济型或中端车型,这些车型在技术或设计上可能没有特别突出的亮点,容易被认为是“普通”甚至“廉价”的。
3. "过去的技术落后:" 在电动汽车和某些先进技术发展的早期阶段,一些英国主流品牌显得相对迟缓,这可能加剧了外界对其竞争力的质疑。
4. "负面新闻或个体体验:" 可能存在一些关于某些英国车型可靠性、质量或客户服务方面的负面报道或个人经历,被放大和泛化。
相关内容:
对于不少国内汽车爱好者来说,英国汽车基本就是“工业垃圾”的代名词。糟糕的质量,昂贵的价格,平庸的性能都让英国车逐渐沦为小众之选。可你真的知道英国车在鼎盛时期有多辉煌吗?英国车这颗骄阳是如何冉冉升起,又是如何日落西山的呢?未来,日不落帝国的汽车工业还有重燃的可能性吗?看完本篇关于英国的汽车工业发展史,相信在坐的各位心中自有答案。


英国作为西欧岛国,海军肯定是必不可少的一环,造船业的蓬勃发展也让当时的英国在蒸汽机技术上拥有了不少的技术积累。于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凭借着英国人瓦特发明的蒸汽机技术,英国也开始了自己的汽车研发之路。只不过,当时不少英国汽车制造厂都是从之前的自行车厂转型而来的,这也直接导致当时的英国汽车都只能是小规模生产,无法做到真正的规模化生产。

好在1913年亨利·福特发现了英国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迅速在英国的曼彻斯特修建了工厂,并且直接引入了在美国市场大获成功的高效流水线形式。这个动作,不仅奠定了福特汽车在英国的地位(英国直至今日都是福特的全球第二大销售市场),同时还迅速推动了整个英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在福特的帮助下,英国汽车迎来了突飞猛进的20年。时间刚刚来到1929年,在英国的土壤上就已经诞生出了莱利、MG、沃克斯豪尔等共58家汽车公司。很快,在这些公司的一致努力下,英国在1932年就代替法国,成为了欧洲最大的汽车生产国。至于现在咱们追捧的德国车,当时的鼻祖甲壳虫还处于“PPT”造车的阶段呢。

后来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直接影响了全球的经济,结束后的经济倒退时期,各家厂商争相推出的“泡泡车”,凭借着更低的成本以及使用门槛(仅用摩托车驾照即可)迅速火遍了整个欧洲。然而,随着经济的逐步恢复,大家逐渐开始不满足于“泡泡车”糟糕的空间以及孱弱的动力,这便为即将出场的MINI留下了充足发展空间。


1956年,全球都出现了石油紧缺的情况,虽然这对于低油耗的“泡泡车”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利好消息,但其狭小的内部空间完全无法满足全家出行的需求。于是,当时的英国汽车工业部部长伦纳德·洛德便提议打造一款尺寸小巧,但内部空间巨大的车型。

最终这项重任落到了当时英国汽车公司(BMC)设计师亚历克·伊希戈尼斯的头上。为了尽可能优化车内空间,伊希戈尼斯首先决定,将为这台车使用前驱布局,这样一来便没有了中央传动轴,进而解决了后排地台中间隆起的问题。其次,为了在车辆尺寸不大的情况下扩展内部空间,伊希戈尼斯决定将发动机横着放在机舱之内。但由于当时没有专门为横置布局开发的发动机,所以初代Mini的横置发动机其实是基于纵置发动机改的,最终这台车的水冷散热器也只好被安置在了机舱的侧面(如上图车头处)。

凭借着横置前驱的优势,可以轻松装下四个成年人的Mini一经推出就成为了英国的国民车。同时,其3米的车身长度和1.27米的车身宽度也没有比“泡泡车”大太多。此后,由Mini开启的横置前驱布局也让家用车进入到了一个追求大空间的新次元。


D-Type
在Mini引发了民用车的抢购热潮后,英国人又把目光投向了拥有更高科技含量的汽车比赛中。其中,捷豹凭借着D-Type车尾后方的垂直尾翼,获得了出色的空气动力性能,最终赢得了1955年到1957年的三届勒芒大奖赛。

E-Type
得益于D-Type的成功,捷豹也一举成为了英国家喻户晓的造车品牌。为了延续辛苦赢来的赛车光环,捷豹决定在D-Type的基础上打造一台全新的赛车E-Type,并且推出其民用版本车型。

对于后人来说,捷豹E-Type绝对称得上是捷豹历史上最经典的车型之一。而它之所以能成为经典,除了恩佐·法拉利老爷子那句:“E-Type是有史以来最漂亮的汽车”之外,其实它在技术层面还有着不少独到之处。

首先,为了降低车身重量,捷豹E-Type直接使用了当时还属于非主流的承载式车身设计,并直接攻克了原先承载式车身刚性太差的问题,最终将E-Type的车身重量控制在了1315kg。与此同时,安装在E-Type上的那台XK6发动机也是世界上第一台使用双顶置凸轮轴设计的引擎。这个设计直接赋予了这台3.8L的直列六缸发动机更高的引擎转速,使其能够爆发出265马力的最大功率,并且带动E-Type跑到241km/h的极速。


路虎在诞生之初其实是一个专门生产廉价,但越野性能强悍的农用车品牌。可后来他们逐渐发现,不少客户对车辆的乘坐舒适性和速度也有着一定要求,并且大西洋彼岸的美国也已经刮起了越野车舒适化的风潮。

第一代路虎揽胜
于是,路虎便开始研发“休闲越野车”,开展了绰号为“100英寸旅行车”(轴距为2.54米的越野车)计划。由于这台车主要是为了进军美国市场生产的,所以路虎便直接购买了当时的福特Bronco进行逆向研究,琢磨舒适型越野车应该如何打造。最终,路虎在1970年6月发布了世界上第一台具有豪华内部装饰的,且带有全时四驱的越野车--路虎揽胜。



科林·查普曼
虽然现在莲花因为经营问题被吉利收购了,但论对整个汽车行业的贡献来看,莲花绝对是对当代汽车技术影响最大的厂家之一。早在1958年,莲花就加入到了世界一级方程式的比赛中,并在1960~1980年这20年中取得了7次年度车队总冠军,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莲花创始人科林·查普曼对技术路线的选择。

早在60年代初期,科林·查普曼就提前别人一步意识到了,圈速是可以靠减轻车身重量来提高的。于是他开创性地研发出了单体壳式的车身结构,并用来打造莲花的F1赛车。待时间来到60年代末期,查普曼又发现了可以利用飞机机翼的原理,来增加空气下压力,从而提高车辆的过弯速度,于是赛车的前翼和尾翼便诞生了(如上图)。

更夸张的是,科林·查普曼还发现了“地面效应”的存在,利用车底气流高速流动所产生的负压,且利用加装侧裙避免车外空气流入车底的方式,在不提高赛车阻力的情况下提升车辆下压力,随后便演变成了现如今超跑上的扩散器。不仅如此,就连现在很多高性能跑车使用的“钢管车架”其实也是由科林·查普曼发明的。

科林·查普曼作为莲花的灵魂人物,它的影响不仅停留在了莲花汽车的内部,为莲花汽车提供了轻量化理论基础,在后期得以制造出那些能够四两拨千斤的跑车。同时,他更是让全球的汽车研发工作者找到了提升车辆性能的正确路线。凭借着在赛车领域积攒的经验,莲花还承担了不少品牌旗下高性能车的底盘调校业务,其中比较著名的包括丰田MR2、第二/三代Supra、日产GT-R以及特斯拉的第一台车Roadster。





提到迈凯轮品牌,就不得不提迈凯轮当时的灵魂人物--赛车设计师戈登·莫雷(左数第三个)。作为“迈凯轮F1”的主设计师,他在这台民用车上应用了很多高精尖技术,其中就包括了刚刚提到的地面效应和碳纤维车体。

虽然他很早就离开了迈凯轮,并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但前不久他的最新作品,被誉为迈凯轮F1继任者的新车T.50还是在车圈引发了不小的轰动。

在T.50身上除了那套高精尖的空气动力学装备以及不到1吨的车重外,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要属那台4.0L的V12引擎了,在自然吸气的形式下就能爆发出663马力的狂暴动力!而这台发动机的“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英国引擎制造商--考斯沃斯。


与上面所说的厂家不同,自1958年诞生以来,考斯沃斯一直都在专注于一项业务--制造高性能发动机!由于在60-70年代F1赛场上大放异彩,考斯沃斯也一举成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发动机制造商。

在众多作品当中,最著名的就要属DFV(双四气门)引擎了。在这款引擎诞生之前,汽车的发动机都只有一进一出两个气门,而对于引擎来说,只要吸入的空气足够多,那自然就可以产生出足够强大的动力输出。所以当对进气量有要求时,大家都会通过加大进排气门的口径来实现。然而,单个气门的口径变大,会导致空气流速变慢,从而降低发动机的进气效率。所以考斯沃斯决定,为引擎安装2个进气门和2个排气门,来解决单一气门口径过大的问题。


除了制造高性能发动外,不少汽车厂商还会考斯沃斯来帮忙调教高性能引擎。其中福特的家用车Escort和Sierra都曾推出过考斯沃斯调校的高性能版车型,并一举晋升为神车。更夸张的是,奔驰C级的祖宗190E为了干掉宝马E30 M3也曾向考斯沃斯请教过,结果还真就打败了E30 M3 Sport Evolution。此外,初代奥迪RS4上的那台2.7L V6同样出自考斯沃斯之手。再加上刚刚所说的T.50那台663马力的4.0L V12自然吸气发动机,考斯沃斯的发动机研发功力绝对不容小觑!


除了上述这些传统的英国制造商外,蔚来的EP9实际上也可以算是英国造车科技的结晶。首先从制造地点上来看,蔚来EP9并非是在国内制造的,而是在英国的牛津郡利用Formula E技术打造的。其次,从研发团队来看,EP9也是英国团队研发的作品。


如果你想在汽车领域有所建树,那闭着眼睛去英国考文垂大学准没错。当然,前提是你能考得上,且还能交得起学费。虽然考文垂大学的世界排名仅在550名左右,但他的汽车工程专业却是全球数一数二的。它不仅与捷豹路虎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同时还可以使用梅赛德斯F1车队的风洞来进行授课,所以不少F1的技师都是考文垂大学毕业的。此外,考文垂大学还拥有着世界上唯一一个汽车媒体专业,所以如果你想在汽车媒体行业寻求发展,同样也可以去考文垂进行深造。


现如今捷豹路虎已经被印度塔塔公司收购,宾利和劳斯莱斯则“嫁”到了德国,MG归了上汽,莲花归了吉利,就连邦德座驾阿斯顿·马丁也被加拿大富豪收购,英国的汽车工业怎么就突然衰败了呢?

事情还得从上世纪20年代说起,自从亨利·福特进军英国市场后,曾经那些一直服务于富人的英国本土车就受到了压迫,大家只好选择抱团取暖来抵御寒冬,其中就包括选择合并的宾利和劳斯莱斯。时间来到1973年1月,英国为了从其他欧洲国家获取利益选择加入了“欧盟”,但作为交换,英国对本地汽车的关税保护也随之消失,优秀的德、法两国汽车便顺势进入到了英国本土市场,与英国车公平厮杀。

为了保证罗浮品牌能够留在自己手里并活下去,手里拮据的罗浮集团不得不单独将其他品牌拆分出售,来换取资金。这就让手里掌握大批量资金的海外汽车厂家钻了空子。

最终,捷豹被福特收购,路虎和奥斯丁被宝马买走,后因产品失败,路虎又再次被福特收购并与捷豹团聚,奥斯丁则直接变成了现在的MINI品牌。MG则在2005年因经营不善,被上汽买走。在2008年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福特打包出手捷豹路虎,没曾想竟被印度塔塔买走。而一直独立的奢华品牌劳斯莱斯和宾利,也因为199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被大众和宝马分别收购。至此,真正还属于英国的车企,就只剩下那些制造高性能跑车的公司,比如阿斯顿·马丁和迈凯轮。



在不少英国本土厂家都被收购的情况下,相信大家都好奇现在依旧有着浓重英国气息的车企到底还有谁。令人尴尬的是,除了迈凯轮是大家熟悉的品牌外,其他像是摩根、TVR、阿斯卡里、卡特汉姆、Ariel和BAC全部都是99%的人没有听过的品牌。不过,对这些品牌稍有了解的读者都知道,这些品牌全部都只擅长制造一种车型--高性能跑车!

所以说,英国车的未来虽然并不乐观,但英国依旧拥有着世界顶尖制造超级跑车的能力和技术。更何况目前10支F1车队里,有7只车队的总部位于英国,这也足以证明英国在汽车赛事中的优势。那么可以预见的是,英国未来的汽车产业将如同他们的皇室一样,远离群众,且高高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