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一个广式茶楼设计案例,融合了传统烟火气和现代网红风,旨在吸引家庭和年轻群体:
"案例名称:" “岭南小馆”广式茶楼
"设计理念:" 新中式 · 体验式 · 年轻化
"目标客群:" 家庭、年轻人、追求体验的都市人群
"设计亮点:"
"1. 传统烟火气的保留与升华:"
"空间布局:" 采用经典的广式茶楼中庭布局,保留传统的大厅、卡座、包间等,但进行现代化改造。大厅宽敞明亮,卡座舒适私密,包间精致典雅。
"传统元素:" 保留传统广式茶楼的元素,如木雕、石雕、砖雕、彩绘、陶瓷等,但进行简化、提炼和现代化设计,避免过于繁复和沉重。
"老字号元素:" 融入一些老字号的元素,如老式招牌、老式灯具、老式餐具等,唤起人们对传统记忆的回忆。
"传统美食:" 保留广式茶楼的经典美食,如烧鹅、叉烧、虾饺、烧卖等,并不断进行创新,推出符合年轻人口味的菜品。
"茶文化:" 强调茶文化,提供多种名茶,并设置茶艺表演区域,
相关内容:
清晨6点的广州荔湾,一家挂着“榕荫里”灯笼的茶楼门口,穿校服的学生攥着爷爷的手等位,穿潮牌的年轻人举着咖啡和“虾饺灯笼”自拍,穿睡衣的阿姨和邻居唠嗑:“呢度早茶,抵食又好睇!”——这不是电影场景,而是2024年广式茶楼改造后的真实日常。
当“社区家庭”和“年轻人”成为茶楼最矛盾却最关键的客群(前者要“熟悉感”,后者要“新鲜感”),当“烟火气”和“网红风”被视为非此即彼的选择,广州这家茶楼的爆改证明:用“传统做底色,现代做钩子”的设计,能让客单价提升30%、复购率涨40%,改造后6个月回本——投入产出比才是老板们最该算的账。

一、传统烟火气:社区家庭的“情感锚点”,必须“可触摸、可参与、可传承”
广式茶楼的烟火气,是阿婆推着点心车的“叮铃”声,是茶客用“叩指礼”谢茶的默契,是“一盅两件”里藏着的广州记忆——这是社区家庭选择茶楼的“硬理由”。但2024年的设计逻辑变了:烟火气不能只存在于“回忆里”,而要变成“可参与的体验”,让家庭客觉得“带家人来,值”。
案例1:香港“莲香楼”的“点心工坊”
这家90年老字号在2023年改造时,把后厨改成透明玻璃房,设了“亲子点心课”:周末上午,爷爷教孙子揉面团,妈妈学包虾饺,爸爸用手机拍视频发家族群。更绝的是,每个家庭做完的点心可以带走或现场蒸熟吃——把“吃饭”变成“家庭活动”,改造后周末家庭客占比从35%飙到65%,客单价从80元涨到120元(含课程费)。
案例2:新加坡“同乐茶室”的“粤语文化墙”
在新加坡的广东移民社区,同乐茶室用“可互动的文化墙”锁住老客:墙面是磁吸式粤语俚语(比如“食得是福”),茶客可以拼出自己想说的话;旁边配二维码,扫码能听老广讲俚语背后的故事。穿旗袍的阿婆带着孙子摸墙面:“以前你阿公也爱讲‘唔该晒’,现在你也要学。”——用“可触摸的文化”替代“静态装饰”,家庭客停留时间从45分钟延长到90分钟,茶点销量涨25%。
关键逻辑:烟火气的核心是“情感连接”,设计要创造“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的场景(比如一起做点心、学方言),让家庭客觉得“来茶楼不只是吃饭,是在传递家族记忆”。

二、现代网红风:年轻人的“社交钩子”,要“好看、好拍、好传播”
年轻人选茶楼的标准很直接:“能不能拍出朋友圈点赞100+的照片?”“有没有能发抖音的梗?” 但2024年的趋势是:网红风不能“为了红而红”,而要和茶楼的“广式基因”结合,避免“网红变网黑”。
案例3:上海“陶陶居”的“霓虹骑楼”
陶陶居在上海太古汇店改造时,把“西关骑楼”元素和赛博朋克风混搭:外墙用霓虹灯管拼出“食在广州”,内部用金属框架模拟骑楼廊柱,每张桌子配“满洲窗”造型的灯箱。年轻人说:“在21世纪的商场里,吃出了80年代广州的霓虹浪漫。”小红书上#陶陶居霓虹茶楼 标签超3万条,25-35岁客群占比从40%涨到65%——用“传统符号的现代演绎”制造反差感,比直接套用“国潮风”更高级。
案例4:东京“蔦屋茶寮”的“和风网红角”
东京代官山的蔦屋书店旗下茶寮,用“极简和风+小心机”吸引年轻人:入口处设“抹茶瀑布”装置(绿色液体从石磨流下),茶客可以伸手“接”抹茶拍照;榻榻米区配了可升降的小桌板,方便女生穿和服拍照。Instagram上#wagashi_photogenic(和果子拍照)标签下,蔦屋茶寮的笔记占比超20%——用“一个强记忆点”替代“全面网红化”,降低设计成本,提高传播效率。
避坑指南:
- 别盲目堆砌“网红元素”(比如粉色墙、ins风绿植),要和广式文化强关联(比如用“醒狮”“粤剧”做主题);
- 预留“社交传播点”:比如设计一个“必拍角落”(如“虾饺灯笼墙”)、一个“隐藏玩法”(如“扫码听粤语点心故事”);
- 定期更新:比如每季度换主题装饰(春节用“挥春”,中秋用“灯笼”),避免年轻人“拍过一次就不来”。

三、投入产出比:爆改不是烧钱,而是“用设计撬动运营杠杆”
老板们最关心的问题:改造要花多少钱?多久能回本?
案例5:广州“榕荫里”的“轻改造重体验”
这家社区茶楼在2024年改造时,只做了三件事:
- 空间重构:把原本封闭的卡座改成“家庭区”(配儿童椅、亲子点心菜单)和“年轻人区”(高脚凳、充电口、霓虹灯牌);
- 服务升级:服务员统一穿“改良版唐装”(盘扣+现代剪裁),教年轻人用“叩指礼”谢茶,帮家庭客拍全家福;
- 产品创新:推出“早茶盲盒”(随机送特色点心),年轻人觉得“有惊喜”,家庭客觉得“划算”。
改造成本仅12万(主要是空间调整和服装定制),但日均客流从150人涨到280人,家庭客占比从40%提到55%,年轻人占比从20%涨到35%,6个月回本——因为设计带动了“家庭客停留时间”“年轻人复购率”“社交传播”三个运营环节。
核心公式:
爆改ROI = (设计带来的客流增量 × (家庭客客单价 + 年轻人客单价) × 复购率) / 改造成本
2024年的聪明改造,是让设计成为“运营的放大器”:比如用“家庭区”减少家庭客流失率,用“网红角”吸引年轻人二次到店,用“文化体验”提升客单价——改造不是目的,让家庭和年轻人都愿意“多来、多拍、多花钱”才是。

四、国内外对比:广式茶楼的“设计差异化”才是破局关键
对比国内外餐饮品牌的设计逻辑,广式茶楼的机会更清晰:
- 日本居酒屋:用“暖帘+灯笼”制造“深夜食堂”的治愈感,但客群以年轻人为主,家庭客少;
- 英国下午茶:用“骨瓷+三层架”制造“仪式感”,但客单价高(人均200+),社区家庭难覆盖;
- 广式茶楼:既有“一盅两件”的亲民(人均50-80),又有“早茶文化”的厚度——用“传统烟火气+现代网红风”同时满足“家庭的情感需求”和“年轻人的社交需求”,这是其他品类难以复制的优势。

结语:2024,广式茶楼的“新生存法则”
当社区家庭抱怨“茶楼越来越没以前的味道”,当年轻人吐槽“茶楼太老气不想去”,广式茶楼的爆改早已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怎么做才能活下去”的生存战。
记住:传统烟火气是根,现代网红风是叶,投入产出比是果——只有把“家庭客的情感需求”和“年轻人的社交需求”拧成一股绳,才能让茶楼既成为“阿婆的早茶根据地”,又变成“年轻人的网红打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