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说得非常对。能够同时满足“年产量3000万件”和“连续30年稳定交付”这两个条件的服装厂,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确实都属于凤毛麟角。
这背后需要具备极其强大的综合实力和行业地位,通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规模与产能稳定性:"
"巨大的生产线:" 拥有能够支撑3000万件年产量的大型、现代化的生产基地和设备。
"高效生产流程:" 从打样、采购、生产到质检,整个流程高度标准化、自动化,效率极高。
"产能缓冲能力:" 能够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如订单波动、工人流动、设备故障),保证生产计划的刚性执行。
2. "供应链管理能力:"
"强大的供应商网络:" 与核心供应商建立了长期、稳定、互信的合作关系,能够保证原材料(面料、辅料等)的稳定供应、质量和成本控制。
"精准的物料管理:" 高效的库存管理和物料需求计划(MRP),确保生产所需物料及时到位,避免断料或积压。
3. "质量控制体系:"
"严格的质量标准:" 建立了完善且极其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如通过ISO 9001认证),从原材料检验到成品出厂检验层层把关。
"经验丰富的质检团队:" 拥有经验
相关内容:
点个关注, 更多内容等你发现能做3000万件服装的工厂不少,但能做到“3000万件稳定交货”的,没几个。刘潭就是其中之一。从无印良品到Burberry,从DISNEY到US POLO——几十年里,它是品牌最信任、最依赖、最不能出错的那批基础款。刘潭靠的是一件事:让客户“从下单那刻起就不操心”。在许多服装厂靠低价抢单、靠压工人拼产能时,它却花5000万搞数字化大楼,把每一条产线都做到“自动协同”;布局中国+柬埔寨四大产区,年产3000万件。
这家“代工界的隐形冠军”,正以一种安静又强悍的方式,把稳定做成了最稀缺的能力。

从OEM走出的第二条路刘潭的进化逻辑在外贸服装圈,有些厂专接快单、追着订单跑;也有些厂,干得久了,慢慢形成了自己的节奏和打法。 刘潭就是后者。1992年,由钱玉萍、钱伯荣兄妹创办,一开始做的就是最传统的来料加工。之后兄妹分工,钱玉萍守着服装主业,几十年如一日深耕制造;钱伯荣则统筹集团业务拓展,延伸到地产、金融、教育等领域。可不管怎么发展,刘潭从没放弃过一个原则:把“服装制造”放在第一位。
它的路径很清晰——从只做加工,到参与设计打样;从单条产线,到跨国布局;从纸笔统计,到全面数字化协同。而在这条看似“慢热”的进化曲线里,刘潭坚持了一件事:制造是基础,也是壁垒。
正因如此,它才敢投数千万升级系统、布局中柬四大基地、扩展多品类矩阵。不是为了讲转型故事,而是为了让客户下单之后,真正不必再担心中间出什么差错。
让人放心下单,是工厂最高级的能力在外贸圈,有一个不成文的共识:真正赚钱的订单,从来不是抢来的,而是留下来的。刘潭就是靠“留下来”赢的。它服务的客户,从MUJI、Mothercare,到DISNEY、US POLO、BURBERRY,几乎清一色是对品质和交付要求极高的品牌。这些客户不追爆款,也不追最低价,他们只看一件事:这个工厂,靠不靠谱?所谓“靠谱”,不是嘴上说,而是交付环节环环有保障:
- 设计打样够快,改版能跟得上;
- 每批货的尺寸、工艺、品质始终如一;
- 就算订单变动,也能柔性调整,不延误交期;
- 品类跨度大,系统仍能精准衔接。
你可以理解为,它卖的不是衣服,而是一种“高确定性”:流程不乱、节奏不拖、合作不累。对长期合作的客户来说,这是比低价更值钱的能力。
快反的本质,是全流程都能响应
在服装代工行业,“快反”常被误解成:订单急,就加班顶;货期短,就靠人赶。但刘潭的逻辑不是这样。它真正的快反能力,不是靠人,而是靠一整套跑得动的数字化系统。早在2000年,它就导入了 ERP、MES、CAD/CAM 等数字系统,把订单管理、工艺编制、产线调度三个核心板块打通。此后,它又陆续在裁剪、缝制、后整等环节导入智能裁床、模板单元、隧道整烫等设备,把经验依赖降到最低,把波动性压到最小。转折点出现在2019年。刘潭开始全面升级:
- 仓储、包装、物流 等原本“最慢的环节”,被RFID 芯片、工业 IoT、AI 识别串联起来;
- 5000万元的信息化大楼 建成后,内部系统实现销售、研发、排产、出货全链打通;
- 子公司威鹰服饰上线 Centric PLM 系统,从提案、打样到确认订单,效率提升3-5天。
这就是刘潭的快反逻辑:不是跑得快,而是跑得稳;不是爆发力,而是协同力。
多点联动,产能不掉链
刘潭的“稳定”,不仅来自一条条跑得稳的产线,还来自它背后四个联动的生产基地:
- 无锡总部园区(主打研发与管理中枢)
- 江苏泗洪、安徽亳州(主力加工基地)
- 柬埔寨金边(出口欧美、东南亚的战略工厂)
四地系统打通后,排产完全由系统根据库存、人员、设备、客户国别等多个维度自动匹配工厂——不是“看经理拍板”,而是“靠算法分配”。而从面料到辅料、从整烫到包装,刘潭也极少外包,而是倾向在各园区实现“就地闭环”,尽可能降低协作链的变数。
所以它不是靠拼价格跑出交付能力,而是靠产能调度与系统协同,把交货这件事做到“全链条不掉链子”。
我有话说:
许多服装厂转型的方向五花八门:做品牌、拼直播、砸钱搞“智能工厂”。但刘潭没选热闹的路,它选了最不容易也最稀缺的那条——把每一单都交稳。不靠噱头,不拼低价,用几十年时间,沉下心把制造做深、做细、做顺。它证明了一件事:真正能穿越周期的工厂,是让客户从下单那一刻开始就放心的工厂。
如果你还知道类似“沉默但强大”的工厂,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
下一篇《代工之王》,也许就是它。
推荐阅读






找不到我们?来来来,打个小星星 ★,每天同最棒的知识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