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涉及到商业模仿、品牌形象和市场监管等多个层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1. "模仿与“抄袭”的界限:"
“抄蜜雪冰城”这个说法,可能指的是在产品(如冰淇淋、柠檬水等)、装修风格(如蓝白主色调)、品牌形象(如特定的吉祥物或宣传语风格)等方面进行模仿。如果只是借鉴一些普遍的设计元素或产品品类,属于正常的商业竞争和借鉴。
但如果涉及到了商标侵权、专利侵权(如独特的配方、设备)、或者构成了不正当竞争(如虚假宣传、混淆消费者),那就超出了“借鉴”的范畴,属于法律意义上的“抄袭”或侵权行为。报道中提到的“雪王穿黄靴”可能是一个特定的视觉元素或吉祥物形象,如果这是蜜雪冰城注册的商标或具有显著识别性的商业外观,那么模仿它就可能构成侵权。
2. "“雪王穿黄靴”与整改:"
这个细节被报道出来,说明这个模仿行为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辨识度,足以引起关注。
“整改”通常意味着该店铺在被指出问题后,根据相关部门(如市场监管部门)的要求,对涉嫌侵权或违规的部分进行了修改。这可能包括:
移除或修改了与“雪王”形象高度相似的吉祥物。
改变了特定的宣传口号或标语。
相关内容:
最近我在宜宾屏山县转悠,路过一个冷饮店装修现场,招牌写着“蜜雪冰橙”,一看就和蜜雪冰城长得像。名字只差一个字,连那个雪人标志都画得差不多,就是皇冠是黄色的,还给雪人加了扣子和脚——这不就是蜜雪冰城的“雪王”吗?底下标语还抄了人家的“你爱我,我爱你”,把“冰城”改成“冰橙”糊弄人。
我拍了照片发朋友圈,马上有人提醒:“蜜雪冰城的雪王皇冠是白色的,没扣子没脚!”结果第二天再去,招牌上的字全拆了,只剩个空门头。当地市场监管局的人说他们上午刚处理完,因为店还没开业,直接让老板整改了。但老板是不是真会乖乖改名换标志?谁知道呢,反正之前广东揭阳也有人开过“蜜雪”店,招牌就两个字,扫码进去根本不是官方小程序,喝的奶茶味道还差远了。
蜜雪冰城其实挺较真的,去年内蒙古有个“蜜念雪”店被他们告了,法院判赔80多万,还让登报道歉。为啥这么狠?因为“蜜雪”这个词本来就是人家注册的商标,你抄名字和标志,消费者一看以为是连锁店,结果东西不好吃,最后倒霉的还是正版品牌。

不过这些小商家为啥敢抄?一来成本低,找个差不多的招牌和包装,价格还能比正版便宜;二来乡镇地方监管没那么严,等被举报了整改一下,说不定换个名字接着开。就像这次宜宾的店,要是老板偷偷把招牌装回去,市场监管局再来查吗?
其实蜜雪冰城自己也在想办法,比如推出官方小程序扫码验证,教大家认准雪王的“白皇冠没扣子”。但很多小地方的人可能不知道这些细节,看到差不多的标志就以为是连锁店。要是能用技术手段监控更方便就好了,比如用手机拍一下招牌就能查真假,像现在有些APP扫商品条形码那样。
说到底,这些山寨店最坑的是消费者。花了钱买到假货,还可能影响正版品牌的口碑。但对小商家来说,抄现成的牌子能快速拉客,尤其在县城乡镇,大家认品牌但又不太懂法律。市场监管局虽然会处理,但得靠举报才能发现,要是能提前巡查或者让群众更容易举报,可能效果更好。
我后来在镇上转了转,发现不止冷饮店,连奶茶店、小吃摊都有抄名牌的。比如抄一点点奶茶的店,抄肯德基的快餐店,名字改一个字,标志改点颜色就敢开张。这事儿说大也大,涉及商标侵权;说小也小,就是个体户想赚钱。但总不能放任他们坑人吧?
现在这个“蜜雪冰橙”店整改了,但换个名字再开怎么办?比如改成“雪蜜冰橙”或者“蜜雪冰果”,照样能蹭流量。要是蜜雪冰城不一直盯着,下次可能又得重来一遍。不过话说回来,要是每个小商家都老老实实自己创品牌,可能生意更长久,但谁愿意花时间慢慢积累呢?
听说最近有地方开始用AI监控店铺招牌,自动识别商标侵权,这要是能推广到全国,可能管用。但像这种刚装修的店,还没挂招牌就被发现,是不是也能提前阻止?总之这事还没完,就看以后这些山寨店还能玩什么新花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