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关于奉节县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精康融合)工作的标题。这个标题表明了奉节县正在采取多种措施,以创新的方式推动精神障碍患者更好地融入社区。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这个标题,并可能的内容:
1. "地点:奉节" - 明确了这项工作的地域范围,是在重庆市奉节县进行的。
2. "核心:精康融合" - 指的是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精神康复 + 社区康复)。其目标是帮助精神障碍患者不仅获得医疗康复,更能回归社会,在社区中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减少病耻感,提升生活质量。
3. "方法:多措并举" - 表明奉节县不是采取单一手段,而是综合运用了多种策略和方法。可能包括政策支持、资金投入、服务模式创新、部门协作、社区参与等。
4. "特点:创新推进" - 强调了奉节县的工作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在实践中探索新的模式、新的方法,以适应本地实际情况,提高工作效果。
"可能的内容方向:"
"政策创新:" 制定或完善了支持精康融合的地方性政策、规划和标准。
"服务模式创新:" 探索建立了如“医社联动”、“智慧康复”、“家庭医生签约”等新的服务模式。
"资源整合:" 整合了医疗卫生、
相关内容:
构建“一盘棋”格局 健全多跨协同新机制
以机制创新为引领,凝聚精康融合强大合力。奉节县成立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的精康融合行动领导小组,出台《“精康融合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2023年以来,累计召开部门联席会议10次、风险研判会22次,完成信息交换5120余人次,形成政府抓总、民政牵头、部门协同、镇街落实、全社会参与的多跨协同机制。
在此基础上,《加快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发展八条措施》顺势推出,构建起 “3+3+3” 协同服务机制,设立专项基金和5个社区慈善基金,落实监护人以奖代补政策1万余人次、1600余万元。同时,编印《奉节县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规范》,细化6大行动14项任务,采取“不定期抽查+终期评估”方式考核,对满意率低于95%的乡镇扣减经费,确保服务质量不打折扣。
织密“三级服务”网络 打造智慧康复新阵地
以阵地建设为基础,构建全域覆盖服务网络。奉节县筹资220余万元,改建永安街道朝阳社区、公平镇“渝康家园”,整合民政、残联、卫生资源,实现33个乡镇(街道)“渝康家园”全覆盖,同步打造农疗、工疗、花疗、运动疗基地,形成康复、训练、社交一体化“温馨家园”。
同时,奉节建立“县级指导中心+乡镇服务站+村(社区)服务点”三级网络,首创“社工+医生+家庭”三方签约模式,形成“医院治疗—社区康复—社会融入”全链条闭环。建成全市首个未成年人社区康复服务中心,永安街道、公平镇2个“渝康家园”获评市级联系指导点。
另外,开发“四位一体”远程服务平台,上传基础资料1300余份,实现入户服务动态可控;畅通医疗转介绿色通道,转诊危急患者2000余人次,以“数据跑路”代替“患者跑腿”。
锻造“双轮驱动”队伍 激发康复服务新动能。
奉节县以专业队伍和基层力量为支撑,提升精康服务能力水平。增配公益性岗位和网格员,落实持证社工补贴,构建“1+2+1+1+N”综合服务队伍,建立跟踪服务小组392个,提供“家门口”服务1.2万余次。
同时,组建“精康融合百人专家团”,吸纳民政、卫健、残联骨干,1名社工入选市级专家库;为650名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
另外,将精康培训纳入干部教育计划,联合卫健、残联开展培训20余次,惠及800人次;组织公益宣讲32场,覆盖2万余人。
实施“三位一体”帮扶 绘就社会融入新图景
以精准帮扶为抓手,助力患者回归社会。奉节县为2715名患者建立“一人一档”,实施“科学评估—档案建立—精准干预—正念训练—康复回归”重点个案康复服务;开设“爱心超市”,推行积分兑奖,开展面访6723人次、活动116场,规范服务率达74.51%。
同时,奉节开展手工编织、家政服务、直播带货等培训32期,创新“农疗+工疗+心疗”模式,组建音乐疗愈团队,带动200余名患者增收,康复就业率达12%,满意率达100%。
另外,投入150万元购买社工服务,联动公益平台募集资金380万元,通过“公益集市”筹资170万元;利用县域媒体发布信息360余条,推动社会从“回避”到“接纳”。
下一步,奉节县将持续深化“与你相‘奉’·心心相印”服务品牌,以更实的举措织密精康融合服务网、以更暖的服务架起精障人员连心桥,让每一位患者共享阳光、融入社会。(刘芳、陈登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