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信息,以下是2023年中国俱乐部品牌价值排行榜前三名:
1. "山东泰山足球俱乐部" - 57.6分
2. "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 - 第二名
3. "上海申花足球俱乐部" - 第三名
泰山足球俱乐部凭借其57.6分的品牌价值,位列排行榜第一。北京国安和上海申花分别位列第二和第三。
相关内容:
再不看就晚了:中超品牌价值榜一出,有人欢喜有人慌,山东泰山57.6分领跑,国安申花紧随其后,但真正的看点藏在榜单之外——球迷流失、商业萎缩、青训断档,这些才是压在所有俱乐部心口的大石头。
榜单像一面镜子,照出谁还在硬撑。
山东泰山拿第一,靠的不只是成绩,而是把“泰山”两个字做成了山东人的集体记忆:球衣上那抹橘色,和趵突泉、煎饼卷大葱一样成了地方符号。
国安第二,56.3分,北京大爷遛鸟时穿的那件绿色球衣,比任何广告都管用——皇城根下的归属感,花钱也买不来。
申花第三,54.7分,上海小囡从小听到大的“蓝血人”故事,把一支球队变成了城市性格的一部分。
可问题来了:球迷兴趣降到33%,票都卖不动,品牌值怎么还涨?
答案有点扎心——品牌值≠现金流。
BrandFinance的算法里,球迷情感权重只占一小部分,更大的权重给了“可持续商业潜力”。
简单说,俱乐部能不能在未来十年继续忽悠到赞助商,比今晚坐不坐得满看台更重要。
于是出现荒诞一幕:看台空了一半,俱乐部却靠“未来故事”把估值做高。
榜单后半段更真实。
深圳新鹏城53.7分,大连英博53.6分,成都蓉城53.1分……这些名字很多球迷第一次听。
它们靠什么凑分?
地方。
成都把凤凰山球场周边地块打包给俱乐部开发,大连把青训基地低价租给英博,本质上是用公共资源给品牌充值。
这种“父爱式”输血能撑多久?
看看曾经靠补贴冲超的贵州恒丰,解散那天连队徽都被拍卖,就知道答案。

最尴尬的是上海海港,51.4分,排在同城老大哥申花后面。
海港的问题不是没钱,而是没故事。
花了120亿拿两个冠军,球迷只记得“码头工人”的调侃,没人把球队写进上海的城市叙事。
反观申花,三十年没拿过联赛冠军,照样靠“蓝血基因”把品牌熬成老酒。
这提醒所有俱乐部:砸钱买成绩是捷径,但捷径尽头可能是悬崖。
青训是榜单没写的暗线。
泰山为什么稳?
足校从1999年办到现在,每年往一线队输血,球迷看着17岁的自家孩子长大,天然有感情。
国安的“精英梯队”去年刚被曝出欠薪,品牌价值立刻掉0.2分——算法捕捉到了风险。
最惨的是某些新军,青训全靠买人,U19梯队连块训练基地都没有,这种“品牌价值”就像没地基的楼,风一吹就晃。
未来怎么办?
别盯着排名看,盯球迷钱包。
山东泰山今年把主场啤酒降价到5块,散票学生半价,看似亏了,实际上把“泰山”两个字烙进下一代的记忆里。
国安在工体开了个球迷商店,卖的不是球衣,是印着“永远争第一”的搪瓷缸子,大爷们排队买——情怀变现,不一定非得靠门票。
最聪明的是成都蓉城,把主场小吃摊承包给球迷家属,炸土豆的阿姨穿蓉城围裙,孩子放学吃碗凉粉,顺手买张球票,品牌就这么长进生活里。
榜单最后那句话说得客气:“品牌建设将继续为中国足球注入动力”。
翻译成人话:再不想办法让球迷回来,明年连估值的底裤都保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