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馆开张!2022台北奖首奖黄丽音 堆叠日常饮食消费微景观

历经一年筹备,即日起至6月22日于台北市立美术馆(北美馆)开张!旅居英国十年,去年在泰德现代艺术馆(Tate Modern)举办个展,2022年首奖得主黄丽音,持续探索跨文化与历史的物质生产及消费系统,本次展览拟仿店舖的形式,透过现成物、多媒材雕塑、声音装置、摄影的组装陈设,在展场空间堆砌出日常饮食消费的微景观,反映现代人追求廉价和效率,方便与实用至上的生活方式。

展场一景。图像由艺术家与北美馆提供。摄影:朱淇宏

Melody TU 採访拍摄
Melody TU 採访拍摄

展览主视觉。


来逛从内用区、包装到压扁的购物车一应俱全

《内用区》(Dine In)汲取小吃摊用餐区的元素,融合台湾人群体记忆的同时,进行巧妙重组与材质置换。不同于一般摊贩常採用、易清洁保养的不锈钢桌,黄丽音在展间中错落摆放五张容易生鏽又不稳的铁桌架;部分桌子装设玻璃桌面,让人联想到在台湾家户中,为了保护桌面、便于整理,叠加于桌上的玻璃片,以及夹在中间的各种传单与纸条。桌子旁以层层堆叠的点餐单、铜製剩料贝壳点缀;盘子则以玻璃材质,替代便宜耐用、不怕摔的美耐皿或塑胶盘,唤起人们手持玻璃器皿时小心翼翼、珍惜的心意。黄丽音也常以玻璃作为食物的隐喻,她将玻璃製鑫鑫肠、芦笋与樱桃等散置展场中,一方面以光滑剔透的质地保存食物的形体和新鲜度;另一方面也藉玻璃的脆弱与易碎,映照出食物容易腐败的特性。

黄丽音,《内用区》(局部),2025,低碳钢、木头、颜料、纸、玻璃,尺寸依场地而定。图像由艺术家与北美馆提供。摄影:朱淇宏

《豆帘子》(Broad Bean Curtain)则出自于艺术家对空间区隔物件的兴趣,以及她在台湾与英国两地的生活经验。金属帘子的灵感来自台湾小餐馆或小吃店中,便于分隔厨房和餐桌区的塑胶帘或木珠帘;而搁置其上,渐渐氧化的黄铜豆荚,则与闪亮的帘子形成对比,标誌作品随时间变化的样态。豆荚的原型来自艺术家工作室旁、种满各式蔬果任人摘取的园圃,她发现一串豆子一直无人问津,并在连日经过时逗留观察;某日园丁整理花园时,将整株豆子连根拔起并弃置一旁,她摘下数个豆荚后翻模铸成铜雕,冻结它们腐败前完整的模样。

黄丽音,《豆帘子》(局部),2025,低碳钢、铜、鍊条,140 × 108 × 21公分。图像由北美馆提供。

四张裸装裱的摄影作品散落在展场中不同位置,没有玻璃片隔绝空气的相纸,让影像赤裸裸地展现物件在环境中堆叠或腐朽的状态:《粒粒》(Harvesting)中待人採收、结实累累的橄榄树;《日常购物》(Weekly Shopping)则是被推落在河中载浮载沉、鏽蚀的购物车;《叠叠人生》(Stacking)是某间冷清钓虾场里一叠风化褪色的塑胶椅;《生产製造》(Manufacturing)则是污渍灰尘堆积、半待机状态的没落橡胶工厂。艺术家用这些景物呈现人类社会的消费、享乐、耕作与生产活动中的物质百态,隐喻当代社会中不同的生存样貌。

黄丽音,《粒粒》,2025,C型印刷、低碳钢、木头,83 × 63 × 2公分。图像由北美馆提供。

黄丽音的创作时常探讨材质或物件承载的过往。其中,便于携带、可印刷成传单、刊物和包装材的纸张,也成为她运用的媒材。《包装人生》 (Packaging)的素材来自她过去数年收集的各式各样包装纸,有台湾的月饼纸,义大利传统红格子糖果纸,德国烟燻肉条包装油纸、弗莱堡小镇的百年老店甜点纸、英国曼彻斯特的义式三明治包装纸等。黄丽音将吃完食物后所留下、数张不同大小的包装纸层层相叠,错落有致地拼贴在木板上。这些原本应被丢弃的剩余材料,记录了艺术家数年的生活足迹,同时也是当代人类消费行为的缩影。而展场中央展示台座採用的数十吨纸砖,这些来自印刷厂、经加压綑绑的边角余料,将于展览结束后前往回收厂,进入下一轮生命週期。

黄丽音,《包装人生》,2025,低碳钢、木头、包装纸,122 × 91 × 3公分。图像由北美馆提供。

在移动路途中的偶遇和观察,也是黄丽音创作灵感及素材的来源。她在伦敦骑脚踏车时,常常留意到散落在路边的各式汽机车零件,《注意后方来车》(Rearview)便由被反覆辗压而碎裂的后视镜,与工业电扇脚架结合而成。汽车重组了人们与空间、时间的关係,让生活更便利;然而对艺术家来说,骑脚踏车或步行虽然较为耗时不便,却能使身心节奏随着缓慢的速度趋于放鬆,带来与意外事物相逢的余裕。破碎的后视镜让人再也无法看清楚从后方追赶而上的事物,它指向汽车文明的失效时刻,以及高速运转社会中碎片化的时间与生活经验。

黄丽音,《注意后方来车》,2025,破碎的后视镜、铜、铝、鍊条,115 × 22 × 31公分。图像由北美馆提供。

现场也有压扁的购物车。Melody TU 採访拍摄。


跨文化思考食品关係,欢迎大家捐赠小废物堆弃华丽塔楼

2022年,黄丽音以《蒸蒸日上》获台北美术奖评审团推举为当年度首奖,作品融入在地传统和异地文化,融汇各地的『市场』意象,以临时材质、剩料回收与现成物的排列组合,探讨人类集体行为产生的超现实荒谬,以及在资本主义逻辑下牵引劳动和经济系统的驱力。近年她持续在欧洲活跃创作,2024年更于英国泰德美术馆举办个展,探讨英国渔业和食品业的关係,直指食物从原产地到消费者口中之间的距离。北美馆刘得坚代理馆长表示:

展场一景。图像由艺术家与北美馆提供。摄影:朱淇宏

展间一角的,邀请观众捐赠家里来自百货公司、大卖场、股东会的未开封礼赠品—这些为了刺激消费而生产的物品长年佔据家中,留着无用又弃之可惜。欢迎将它们带到丽丽食品,一起堆砌出华丽塔楼,为小废物们创造一个重返光荣的舞台!

黄丽音,《废比塔计画》,2025,民众参与计画。图像由艺术家与北美馆提供。摄影:朱淇宏

此外,北美馆将也将于5月4日(日)推出座谈,由策展顾问黄又文主持,邀请得过台北美术奖首奖的艺术家黄丽音,与得过台北文学奖首奖的作家洪爱珠,从食物中的集体记忆出发,延伸讨论本次展览。

展场一景。图像由艺术家与北美馆提供。摄影:朱淇宏
展场一景。图像由艺术家与北美馆提供。摄影:朱淇宏


Lili Deli 丽丽食品

展期|2025.03.29-06.22
地点|台北市立美术馆 地下楼E展览室

艺术家座谈:好好食—饮食文化到创作诠释

日期|2025年5月4日(日)14:00-16:00
地点|北美馆地下楼 图书文献中心
主持人|黄又文(策展人)
与谈人|黄丽音(艺术家).洪爱珠(作家)

座谈内容:艺术家黄丽音往往在艺术实践中反思日常饮食系统,也运用食物暗喻人世种种;作家洪爱珠透过书写食物追溯家庭记忆与地方民情,并巧妙地在餐桌上保留各种食材的身世。本座谈邀请两位创作者分享如何透过不同的方法诠释食物中的集体记忆、历史与现代生活的变革。除了谈论记忆中食物带来的美好滋味,也关照在重视量产、以消费为导向的食品工业宰制下,怎么好好地吃。

*座谈免预约报名,自由入座,须先行购买门票入馆,并请配合观展与购票须知。活动内容如有更动,请以官网公告为準。

|艺术家介绍|

黄丽音(Steph Huang)生于台湾,目前于伦敦生活工作。她的艺术实践研究商业和量产、食品工业的跨文化和历史面向,及此市场机制对现代人类的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透过日常空间和物体的转化,创造极简主义般的雕塑,在诗意和寂静中引起观者迴响。

她于2021年获得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雕塑硕士学位。作品曾获马克·泰纳年度雕塑奖(Mark Tanner Sculpture Award)(2023-24)、亨利·摩尔基金会(Henry Moore Foundation)艺术家奖(2023)和台北美术奖首奖(2022)。近期个展包含伦敦泰德美术馆(2024);台北洪建全基金会(2024);伦敦Standpoint 艺廊(2024);德国弗莱堡E-WERK(2024);伦敦Public艺廊(2023);伦敦金匠当代艺术中心(2022);伦敦mother’s tankstation艺廊(2022)。

|讲者介绍|

黄又文,策展人。英国莱斯特大学博物馆学硕士。曾任职于香港六厂纺织文化艺术馆展览与共学策展人、阳明交通大学应用艺术研究所兼任讲师,主持Podcast《稻埕漫谈》。现工作生活于台北。策展研究关注当代社会的多元文化交融、迁徙与移民史、地缘政治、以及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动态关係。

洪爱珠,台北养成,伦敦艺术大学毕。资深平面设计师,工余写作。文章多及家庭餐桌、庶民吃食与人景。曾获台北文学奖散文首奖、锺肇政文学奖、林荣三文学奖。散文集《老派少女购物路线》荣获台湾文学金典奖、Openbook年度中文创作、诚品职人大赏三大奖项等众多奖项,已授权多语版本。

延伸阅读:

2025北美馆展览一次看 | 2档重量级国际大展、6档跨世代台湾艺术家个展与压轴台北双年展北美馆摄影展集结杉本博司、森山大道、石内都等作 看见当代影像的可能性《水泥动物园》现身北美馆!儿艺中心带大人小孩一起创意认识静物画北美馆《黑潮:赖纯纯回顾展》三大看点!走入光与色彩的美好精神世界Art Talk|北美馆《黑潮:赖纯纯回顾展》专访:将世界变成一座模型!融合纸雕与摄影 北美馆 展览5大看点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HIS时尚网,引领前沿时尚生活。传递最新时尚资讯,解读潮流美妆趋势,剖析奢品选购指南,引领前沿生活方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