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庭提出的品牌强国建设需要具备的“五度”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为品牌建设提供了全面、系统的指导。这“五度”通常指的是:
"1. 高度 (Gāodù) - 战略高度 (Strategic Height)"
"内涵:" 品牌建设必须站在国家战略层面,与国家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品牌建设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商业行为,更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意义:" 将品牌建设提升到战略高度,才能获得持续的资源投入和政策支持,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整体发展。
"实践:" 企业要制定符合国家战略的品牌战略,积极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
"2. 长度 (Chángdù) - 发展长度 (Development Length)"
"内涵:" 品牌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持续投入和不断优化。品牌的价值需要通过时间的沉淀才能逐渐显现。
"意义:" 避免急功近利,注重品牌的长期发展,才能打造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品牌。
"实践:" 企业要坚持长期的品牌投入,不断优化品牌形象,提升品牌价值,避免短期行为。
"3. 深度 (Shēndù) - 文化深度 (Cultural Depth)"
"内涵:" 品牌建设需要挖掘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相关内容: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2019年5月6日,由经济日报社、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指导,中国品牌杂志社、中国经济网、中国贸易报社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品牌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中国品牌 在你身边”。图为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张树庭发言。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岩/摄影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6日讯 由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经济日报社、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指导,中国品牌杂志社、中国经济网、中国贸易报社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品牌发展论坛今日在京开幕。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张树庭在论坛上表示,品牌已经成为构建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品牌强国要有高度、广度、效度、温度、信度。
“目前,中国品牌呈现出国家高度重视、传播复杂、消费变革大、竞争异常激烈、市场机会千载难逢等特点。”张树庭表示,由此带来了中国品牌发展的新动向。
一是新物种频频出现,小众崛起,从大工业的生产到个性化的定制,小众化需求正在成为时代趋势,全球市场崛起的那些明星创新品牌,超过80%是来自新兴的小企业,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产品创新,动能前进。
二是品牌塑成,互联网环境催生了品牌,几乎在一夜之间,有些品牌就能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成为网红级的消费品。比如喜茶,它是在2005年刚刚注册,在今年它门店已经达到180家。在广东一带非常有名。
三是科技赋能。AI技术已经深入渗透到任务洞察、广告投放、广告监测等全营销链条上,推动营销向任务画像化、品牌营销化、目标精准化、效果可量化的目标前进。
“除此之外,中国品牌发展还有一个新动向就是新模式层出不穷。”张树庭指出,“首先是颠覆属性,互联网与各行业的结合正在催生出各种新业态,行业的属性被重新定义;其次是零售革命,零售形式在不断创新,零售理念、模式、技术也在不断创新;最后是打造平台,打造具有开放性、以人为本、聚焦价值创造的品牌型企业和生态环境,为人创造价值,为客户创造价值,让企业变成一个平台型的生态圈。”
值得一提的是,张树庭认为品牌是战略不是战术,产品是根本不是直接营销,因此品牌发展要有新思维。主要体现在,回归产品本源的品质思维;重新审视品牌价值观的价值思维;从单纯的价格渠道、技术、资本的竞争发展成为系统竞争的系统思维;从二次创新到全面创新的创新思维;深挖品牌内涵的文化思维;一切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目标的任务思维。
“品牌已经成为构建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品牌建设要有高度。要有广度、跨文化传播的扩散和渗透。要有效度,大数据驱动使品牌管理工作更加精准。要有温度,在人工智能时代,不要让品牌变得冷冰冰。最后要有信度,互联网赋能使消费者的监督能力更加强,品牌更加爱惜自己的羽翼,这是我对未来中国品牌强国的五点期许。”张树庭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