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YC中国往事,揭秘硅谷创投巨头的本土征途

“YC中国往事”这个说法,通常指的是"美国知名孵化器 Y Combinator (YC) 在中国的早期发展和相关事件",特别是围绕其在中国设立的分支机构或项目所引发的一系列讨论、合作与争议。这个“往事”主要发生在 2010 年代。
以下是关于“YC中国往事”的几个关键点:
1. "YC 的全球扩张与进入中国:" YC 作为全球顶尖的初创企业孵化器,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成功。 2014-2015 年左右,YC 开始将其模式扩展到中国,旨在扶持中国的创业生态。
2. "成立 YC 北京(或相关项目):" YC 在北京设立了一个办公室,通常被称为 YC 北京。这个办公室的使命是寻找和孵化中国的早期创业项目。 与其美国总部不同,YC 北京在早期似乎更侧重于寻找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超级应用”(Super Apps)或具有 B 端潜力的项目。
3. "备受瞩目的投资案例:" YC 中国最广为人知的“往事”之一,就是它投资了后来成为巨头的公司,最典型的例子是"字节跳动(ByteDance)"。 YC 在字节跳动(当时还叫 Toutiao)的早期阶段进行了投资,这被视为 YC 在中国取得的最成功的案例之一,也反映了 Y

相关内容:

YC中国创始人陆奇

2018年的8月14日,当时的YC总裁Sam Altman在YC的官方博客正式宣布陆奇加入YC,并且在中国建立其分支机构YC中国。2019年11月21日,同样是在其官方博客,YC发了一篇标题为《关于YC中国的最新消息》的文章,正式宣告YC撤离中国,整个过程一年零3个月。

稍早前一天,陆奇已经宣布创立奇绩创坛接棒YC中国,团队全面本地化独立运营。而前一周,陆奇带领团队刚完成以YC中国为品牌的第一期Demo Day。

陆奇和YC双方给出的说法都是因为新的领导层调整后所做的战略调整,Geoff Ralston接替Sam Altman 管理YC全球后,在战略上做了一些调整,第一是让YC更聚焦在种子期加速业务,第二点则是更聚焦于美国本部的服务。

我觉得这个决策是非常对的,无论对陆奇团队还是YC自己,长期来看应该都是利好的事情。自从Sam Altman接过Paul Graham管理YC后,他对YC做了非常大的调整:

  • 将YC集团化,业务分成5个相对独立的板块:YC Fellowship, YC Core, YC Continuity, YC Research, Hacker News,其中YC Continuity不仅针对成长期的校友项目进行投资,也会对非YC成长期项目进行投资。
  • 扩大孵化团队的规模,现在一期孵化的团队已经超过了200家。
  • Demo Day的时间变成为4天。
  • 在中国建立分支YC China。

可以说,Sam的野心是非常大的,包括YC研究院推出的一些研究项目,极具前沿视野。但这些措施也让YC遭受了一些质疑,这一系列变革似乎与曾经的那个YC距离越来越远了,特别是快速扩大孵化团队这点,让很多投资人觉得YC孵化的团队质量下滑。

而对于进入中国的这个决策,YC显然是下了很大决心的。在2014-15年,我在硅谷参加YC Demo Day时,曾跟Sam Altam和Jessica Livingston聊过进入中国市场或者与中国相关合作伙伴合作的事情,但当时他们给出的回复都是拒绝的,没有任何计划。

但2016年他们又派合伙人Adora Cheung来中国了解情况,当时跟Adora简单做过一些交流,他们一度以个人名义开起了YC中国的微信公众号,但后来不了了之。2017年再度有合伙人调研中国市场,也是没信。

直到2018年陆奇离职百度,加入担任YC中国创始人,YC进入中国的决定才得到了落实,显然YC是认为找到了合适的人。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当初的这个决策挺不容易的,对野心勃勃的Sam来说,可谓是非常的谨慎了。然而,这一年来,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创投市场更是经历了巨大调整。

此次战略调整,不排除有这些因素的考虑,但重新聚焦在种子期加速业务和美国本土这一点,我觉得是非常正确的。毕竟YC除了在模式机制上的创新之外,其核心还是在于人:导师、校友,以及硅谷本身的创业生态。

而对于陆奇团队,我认为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通过这一年多的打磨,我相信陆奇和他的团队在YC能学的肯定都已经学到,失去YC这个品牌和资源,肯定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一定程度上可能更有利于其长期扎根于中国市场。

另一方面,YC的很多西本身是没法学习和迁移的,只能通过时间一点一滴的积累。学习其运作机制模式不难,但要让这个机制模式有效的运作,依赖于这个小生态里的每一个成员的参与与互动,以及其所在外部环境。

陆奇在加入YC时就曾说过,“为了中国、属于中国、建于中国”是其加入的条件,从这个条件不难看出,这一年的实践基本上也是在打造一个全新的东西,只不过这个东西现在叫奇绩创坛,而不叫YC中国,它本身和YC似乎也并没有太大关系。

从YC的角度来看,它们从这次的合作中获得了什么呢,是否这也是其撤回品牌考虑的一个因素,恐怕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但从陆奇披露双方在5月份就做了决策而直到现在才公开披露这个事情来看,YC真的是做的很好了。

用陆奇的话来说,“他们基本上已经送我们到了他们能送的最远的地方”。陆奇及其团队无疑是幸运的,YC的中国之行也算是有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提到YC的运作机制,对我印象比较深的除了Office Hour,另一个就是Demo DayBookface了。曾经问过很多YC团队的创始人什么是YC的最大价值,大部分都会说是其校友网络资源,后来我将其总结为:一次进YC,终身是校友。

Office Hour外界比较熟悉,就是创始人定期与YC的导师们碰面交流指导,这里不多说。而Demo Day与大部分人了解的可能稍微不一样,经过调整后,现在的Demo Day持续时间4天,第一天为只面向内部校友参加的YC Alumni Demo Day,这些校友将有优先机会投资YC团队所融资额的20%。

后续两天为面向所有外部投资人的Demo Day,这两天来自全球的投资人会共同见证毕业项目的公开路演,而最后一天为投资人与孵化公司见面交流的时间,YC将帮助投资人安排与路演团队的面对面会议,据YC公布的数据,最后一天他们会安排近1000场会议。

YC Alumni Demo Day这个机制保证了所有校友在这个体系里具有某些利益的优先权,让这个体系拥有了内部的自我激励和成长,也保证了所有人的参与和付出是可以有机会获得回报的。而这种设置贯穿于YC的所有环节中,在早期的项目筛选环节也有校友参与的机制设计。

另一个我比较喜欢的就是Bookface的系统,这个最早由Garry Tan参与设计,是针对YC项目团队使用的一个内部社交系统,YC项目的创始人可以在里面不仅可以与YC的合伙人沟通,了解所有校友项目并且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资源合作、人才推荐等事宜。

国内一些机构可能还主要通过微信群去管理和交流,而Bookface将所有的内容都沉淀了下来。通过建立一整套所有人遵守的规则,以类Hacker News那样的帖子方式,让交流和分享真正变得有价值,并且不会产生太多打扰。与Office Hour和Demo Day一样,Bookface也是一个产品,而不只是一个交流的工具。我最佩服YC的也在这里,它能把本身主要依靠人力资源的创业投资孵化这个体系产品化。

类似的产品很多,所有这些其实只不过是一种服务形式,但YC做的最好的地方就在于把每个环节都产品化体系化了,并且各个产品之间形成一个生态系统时,它就形成了今天的YC创投服务生态,其展现的效果就和大学的运作机制非常的类似了:一次进YC,终身是校友,这可能才是真正吸引那么多早期创业公司愿意加入YC的真正原因。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HIS时尚网,引领前沿时尚生活。传递最新时尚资讯,解读潮流美妆趋势,剖析奢品选购指南,引领前沿生活方式。

热门文章